九九99激情视频_高清无码人妻中出亚洲_成年无码动漫在线h_欧美亚洲肥熟香蕉


沔陽郡李氏家族的變遷與發(fā)展



李氏宗譜函套

沔陽郡李氏家族的變遷與發(fā)展

沔陽,地處江漢平原,與武漢市隔江相鄰,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地肥水美,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沔陽歷史悠久,梁天監(jiān)二年(503)南北朝始建制時設沔陽郡。明朝洪武九年(1376)設沔陽州。民國元年(1912)改為沔陽縣。1986年撤縣設仙桃市。千百年來,沔陽人在這塊富饒美麗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和輝煌的歷史,而李氏家族的祖先也曾是創(chuàng)造沔陽歷史的先驅。

一世祖志進公系湖北沔陽州朱家口人,生于康熙乙未年(1715),到了乾隆九年至十三年(1744—1748),志進公喜得三子,李茂公、李泰公、李明公,這是李氏家族的傳承與興旺發(fā)達的希望所在。

(一)背井離鄉(xiāng),何其悲壯

據(jù)先輩們傳說,由于亁隆年間統(tǒng)治殘暴腐敗,地方惡勢力橫行,加之江河泛濫,民不聊生,李茂公、李泰公、李明公三兄弟為了生存下去,不得已才逃難到陜西。

據(jù)史料記載,李氏三兄弟還是少年時,清朝政府便實行了史無前例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潮,從乾隆廿一年至三十四年(1756—1769)歷時14年之久。也許,清王朝的當?shù)毓倮魝冊鐚⑷值芰腥肓舜笠泼癯钡暮髠淙诉x?!昂V填四川”既有乾隆王朝鼓勵政策的誘惑,更有封建統(tǒng)治的強迫手段,作為黎民百姓,又怎能抗拒。

正當李泰公三兄弟風華正茂之時,無論是生活所迫逃難還是“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潮的迫使。兄弟三人便含淚告別了父母,背井離鄉(xiāng),相伴而行,懷著對未來一片茫然的疑惑,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順漢江而上,靠鐵腳丈量著楚山漢水的坎坷之路,用雙肩扛起了歲月滄桑,艱難跋涉,來到舉目無親的陜西省興安府嵐河鋪,對于年方二十涉世未深的三兄弟來說是何其悲壯。從此,兒行千里不復還,流落他鄉(xiāng)苦作舟。

嵐河鋪也稱為嵐河口,是嵐河入注漢江的交匯處,自古以來屬商貿繁華的水碼頭。據(jù)《嵐皋縣志》記載,道光元年(1821)前歸安康縣(漢濱區(qū))管轄,道光二年(1822)設磚坪廳,撥大道河、曉道河、嵐河三鋪為磚坪廳管轄。民國二年(1913)改為磚坪縣,民國六年(1917)改為嵐皋縣,解放后嵐河鋪曾是安康縣嵐河區(qū)區(qū)政府所在地。1990年安康水電站建成蓄水后,這里成了庫區(qū)淹沒區(qū),從此,嵐河鋪便成為了歷史。

李泰公三兄弟來到嵐河鋪后便在此停下了腳步,不再前行,從此定居下來,成家立業(yè)約30年之久。在此其間,李泰公的長子李逢玉、次子李逢倫、三子李逢貴、四子李逢奇及三個女兒就出生在嵐河鋪。李茂公的長子李逢山、次子李逢先也出生在這里。然而,兄弟倆在此均不幸早殞,后李茂公又離開了這痛失雙子的傷心之地,遷居到四川的筠州,今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再無音訊。而李明公的妻子及嗣子在白蓮教追殺四散逃亡途中生死兩茫茫。

(二)生死劫難,家破人亡

據(jù)史料記載,嘉慶元年(1796)為推翻腐敗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在湖北、陜西、四川暴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白蓮教起義,嘉慶二年至嘉慶四年(1797—1800)興安府成為白蓮教與清軍交戰(zhàn)的主戰(zhàn)區(qū)。由于白蓮教管理松散,導致眾教徒所到之處燒殺搶劫,以起義為名,掠奪財富,大肆屠殺沿途無辜百姓。李泰公、李明公為躲避白蓮教的殘害,攜全家順嵐河而上四散逃命。據(jù)李泰公墓碑碑文記載和家族先輩相傳,李泰公、李明公與一地主楊君餘逃往磚坪廳境內的觀音碥時,遭遇白蓮教匪的追殺,在荒亂中乘河邊一竹筏渡過嵐河,被“白翎賊”騎馬過河追上,殺害在觀音碥對面晏家河壩的半坡上,后均葬于此地。從此,此地被當?shù)乩相l(xiāng)稱為“兩棺墳”。

先輩千里迢迢來到嵐河鋪,艱難經(jīng)營了30多年的家業(yè),在一日之間變成了家破人亡。遭此劫難之后,李逢奇四兄弟與家母陳氏在佐龍鎮(zhèn)徐家坪和雪溪溝的大山里四處躲藏。一個痛失丈夫的弱女子,在悲痛中領著四子二女(三個女兒,其中一女夭折),在大山里靠采野果、挖野菜、住巖洞,過著流離失所的逃亡生活多年。他們所吃過的苦受過的罪,李氏后裔不得而知,但也可想而知。

為銘記謹志不朽的先輩,百年后的民國九年(1920),李泰公的玄孫世榮、世華、世興、世祿、世久、世成六兄弟為始遷祖父祖母重新立了雨淋碑。又是百年后的今天,如若沒有當?shù)乩相l(xiāng)的指引帶路,李氏家族的后裔誰又知道在徐家坪土地廟前坎下的荒朳里,這位先輩孤獨的躺了200多年。

時至今日,當翻開已經(jīng)破爛不堪泛黑黃色的《福裕後裔》老宗譜所記載的遭遇時,當站在始遷祖李泰公和始祖母陳氏的墓前,內心仍然會感到一陣陣的酸痛。這也足以警示李氏家族的后裔要遠離邪教,切不可忘記這段悲慘的劫難史,切不可忘記先輩們?yōu)閭鞒欣钍虾笠崴馐艿姆侨说哪ルy。

(三)人生無奈,生活無情

嘉慶九年(1804)白蓮教平息后,李逢奇家母及四兄弟和二姐妹在現(xiàn)今的佐龍鎮(zhèn)花壩村徐家坪得以定居。不知是李泰公在天之靈的保佑還是這塊風水寶地的憐憫,曾經(jīng)一無所有的四兄弟,在短短的十幾年里,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傳承人。也許陳母太苦太累了,也許她已完成了李泰公托付給她的育子重任,正值全家人丁興旺之時,這位飽經(jīng)滄桑的苦難母親便離開了人世。

俗話說,“樹大分杈,人大分家”。在先母逝世后的嘉慶二十年(1818),四弟兄分居,各奔東西,各立門戶。經(jīng)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獲知,在嘉慶二十年左右并沒有戰(zhàn)亂的威脅和影響,不知何故,兄弟四人都無奈地選擇了離開徐家坪。然而,這次各奔東西的選擇對李氏家族來說,又一次籠罩著一種不祥之兆。

李逢奇遷居到長春村黃泥壩大觀音溝獅子巖。而李逢玉、李逢倫、李逢貴三兄弟則遷居到生存條件極差的雪溪溝黑塆。此地在徐家坪的山溝之上,地處高山溝壑,冬天雪茫茫,夏天半陰陽,下山十八拐(路),年年遭饑荒。土壤瘠薄,日照時間短,氣溫低,靠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的農耕方式,怎能解決自身的溫飽問題。這樣的自然條件,又怎能逃過如同道光十二年、十三年(1832、1833)連續(xù)兩年的大旱,所導致的閉門餓死鬼這樣悲慘的年代。三兄弟九口人,到咸豐十五年(1865)左右,僅有李世宗一根獨苗。因父卒母改嫁,自幼被小觀音溝李萬年爺爺收養(yǎng),同治辛未年(1871)英年早逝。從此,遷居雪溪溝三兄弟在此生存僅47年便不再有傳承人。

(四)艱辛勵志,一朝聞名

李逢奇遷居到長春村黃泥壩大觀音溝獅子巖,此地為深山老林,舉目無親,在此開荒種地,不畏艱難,繁衍生息。幸運的是,雖地處深山僻壤,但陽光充足,土地肥沃,為玉米、土豆為主的糧食生產(chǎn)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能躲過動蕩歲月的侵擾??克拇说男燎趧趧雍颓趦€持家,在此過上了穩(wěn)定的安居生活長達90余年。其間,在道皇十四年(1834)又在小觀音溝購置了房屋.土地等家業(yè),家業(yè)不斷擴大。此后,李萬年分居搬遷到小觀音溝居住,直到1998年其玄孫李承龍去世,李承龍獨子李先富又長年在外務工未歸,隨著退耕還林和生態(tài)移民搬遷,此處只留下先輩的亡靈永久的守候在這茂密的森林之中。

到李萬禮這一代,在獅子巖靠勤儉持家,辛苦勞累,家業(yè)不斷發(fā)展,逐漸成為當?shù)剡h近聞名的富裕戶。李明亮是李萬禮的獨子,也是李氏家族走向興旺發(fā)達的唯一傳承人。他十年私塾苦讀,兩次科考落榜,自學醫(yī)術,便成為李氏家族一百多年來的第一位有醫(yī)術的文化人。同時也是第一位有了自己字號的名人,即:字“鏡堂”,號“薰沐敬祿”,后來成為鄰近區(qū)域的一代名氣不小的文化人和一代名醫(yī)。

李明亮在獅子巖生活了50多年,有三兒四女。在前三個女兒出生之后的丁亥年(1887)正月二十日長子李世興出生,對于單傳的李明亮來說,這是久違的驚喜。便于光緒十五年(1889)編撰了李氏家族第一本宗譜《福裕後裔》,迄今已有132年。這是李氏家族眾多文化遺產(chǎn)中僅存的唯一一份珍貴文物,也是本次《沔陽郡李氏宗譜》編撰最原始的寶貴依據(jù)。

(五)行善有道,百年流芳

藍家塆地處嵐皋縣城關鎮(zhèn)水田村,坐西向東,離安嵐公路約一公里。因最早一藍姓在此開發(fā)定居,此地起名“藍家塆”,此后一張姓在此成了當?shù)赜忻拇髴羧思?,李明亮的二女就嫁給張家公子張安德。光緒末年,當?shù)弥獜埿找u掉這里的部分房產(chǎn)家業(yè)時,足智多謀的李明亮將張姓的部分田地、房屋及山林買下,光緒三十四年(1908)便將家從大觀音溝獅子巖遷居到藍家塆。從此,李明亮父子便開始步入了“行善有道,百年流芳”的歷程,于是,“藍家塆”便成了李氏家族新的發(fā)源地。

大戶人家,富之善懷:遷居藍家塆不久,田地逐步擴展到近百石(dan)課,在長春村桂溪溝、張家山(藍家塆四周)有百畝的林地,建成了進出三重門的四合天井大院。對于李氏家族幾代人住巖屋和茅草房來說,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了嵐河流域遠近聞名的大戶人家。也是李氏家族從苦難的歲月走向興旺發(fā)達的轉折點,雖然現(xiàn)在只能看見被數(shù)次改建的幾間土墻瓦屋房和昔日的殘墻斷壁,但還是掩蓋不了曾經(jīng)的興旺景象。

雖有不緋的田地,明亮公及其家人從不豪取橫奪,從不追求奢華富貴。并且,凡鄉(xiāng)民遇到災年或因病無錢醫(yī)治,總會給予救濟和施舍。在行醫(yī)方面,明亮公父子始終牢記“取之于富,用之于貧”的宗旨,深受貧苦大眾的贊譽和愛戴。例如:藍家塆一顧姓女子嫁與平溪河,因家庭貧困,得了重病無錢醫(yī)治,明亮公三子李世成不僅免費為她看病,還給予兩塊大洋讓她買藥。病好后女子將剩余的一塊大洋要予以奉還,也被李世成婉言拒絕,有許多這樣的事例在鄉(xiāng)間廣為流傳。善良的人,就像一盞明亮的燈,溫暖身邊的人,照亮世間的路。

剛解放時,為應對時局的變化,李氏子孫除燒毀了許多珍貴的藏書和中醫(yī)學術書籍之外,沒有其他的珠寶文物。文革時期,造反派掘開李世成的墳墓時,僅僅只找到一副水晶眼鏡和一個彩玉煙袋哨子,并沒有什么珠寶陪葬品。土地革命時期,在那個仇富的年代,不但沒人控訴對李氏家族有何深仇大恨,反而迎得了一片叫好聲。李明亮及其子孫雖然在那個時代富甲一方,但他們用所得財富又付之以善,深得鄉(xiāng)民的尊崇和認可。

三代名醫(yī),青出于藍勝于藍:李明亮的醫(yī)術在當時鄰近的區(qū)域都是有名的好郎中,治愈病人無數(shù)。民國十二年(1923),曾留學日本回國的陳可莊(本名陳步瀛字揚鈞)拜他學醫(yī),他把精湛的眼科和兒科醫(yī)術如數(shù)傳授給這名留洋弟子。后來,陳可莊成為嵐皋縣乃至安康市的一代名醫(yī)名人,并寫入《嵐皋縣志》中醫(yī)名人錄,同時也列入《嵐皋縣志》<傳略>人物志。民國廿七年(1938)二月十八日李明亮仙逝后,有許多慕名而來的客人前來感恩,在他的墓前叩頭祭拜。

醫(yī)術精湛,一劑成名:李明亮把醫(yī)術傳授給三子李世成,子承父業(yè),不負父望。在此基礎上,他到觀音廟研究中醫(yī)理論和書法長達六年之久,后又拜名醫(yī)程子衡學醫(yī)三年,逐步成為民國時期遠近聞名家喻戶曉的好郎中。據(jù)說,民國時期,一縣長太太身患重病,請了四位有名的老郎中都醫(yī)治無效。然后請李世成予以診斷治療,四郎中都不屑一顧??h長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讓李世成給太太診斷病情,李世成給太太診斷開好處方后,叮囑盡快取藥,并親自熬制。三天后病情大為好轉,縣長要予以重謝,而李世成堅持分文不取,這位醫(yī)生高超的醫(yī)術和品格深受縣長的贊賞。于是,給他起了字號叫“李玉壺”,即:醫(yī)者仁心,醫(yī)術高明,清廉正直,光明磊落的寓意,李世成一劑成名,從此“李玉壺”這個字號流傳至今百年之久。

民國廿一年(1932),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軍長陜西省主席、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因太太婦科病久治無效,四處尋求名醫(yī)。當時楊虎城部張鴻遠任安康綏靖軍司令,派魯秦俠團一個營駐防嵐皋,魯秦俠得知名醫(yī)李世成后,立即請去西安給楊虎城太太醫(yī)治。太太病治好后,楊虎城安排部下給予重賞,并用四匹馬將相關賞品運送回藍家塆。此后,李玉壺這個名字更加響亮。

小鎮(zhèn)河的邱醫(yī)生、平溪河的鄒醫(yī)生、陳登傳(號陳可平)、長子顯善等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祖孫三代歷經(jīng)清朝、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朝代,依靠精湛的醫(yī)術醫(yī)治無數(shù)病人,挽救了無數(shù)條生命。但都不是行醫(yī)為財或行醫(yī)為生,而是行醫(yī)為善。因此,深得鄉(xiāng)民的尊崇和傳頌。

辦私塾,育人才:民國初期,國民政府為擴大國民教育,勸導紳民(紳士,地方精英)集資興學。年近花甲的李明亮為響應民國政府的鼓勵,在民國六年(1917),在自家大院開辦了一所私塾學校,學生來自于佐龍、花壩、六口、平溪等,學生人數(shù)最多時達30人以上。民國廿六年(1937)李明亮逝世后,李世成子承父業(yè)接著開辦,到民國三十六年(1947)李世成逝世后停辦,先后開辦私熟學校長達30余年,為社會培養(yǎng)了一大批地方精英人才。李明亮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地方精英,創(chuàng)辦私熟學校在民國時期,也是一項功德無量的社會公益事業(yè)。同時,還能讓自己的子孫“顯”字輩成為書香門弟,后來也都成為李氏家族有文化的一代后裔。所教的學生,解放后成為各行各業(yè)的骨干。例如,學生屈家珍解放后當過鄉(xiāng)長、公社書記、區(qū)委書記等職。劉陽升解放后成為嵐皋縣供銷社總會計、縣政協(xié)委員。

(六)動蕩的社會,難忘的歷史

自乾隆至今,每逢歷史的大變故,總有李氏家族的后裔遭遇在歷史的風頭浪尖上。新中國成立后,李顯安、李顯善、李顯福先后參加了工作。然而,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瘋狂年代,三兄弟先后都成為了“階級斗爭”的犧牲品。

苦難的歲月,偉大的母親:任何一個家庭,但凡一家之主遭遇世故或不幸,受到傷害最大的是他的妻室兒女,李氏家族也不例外。

新中國成立初期,李顯安有幸成為六口鄉(xiāng)政府的一名領導干部(副鄉(xiāng)長)。由于家有四兒三女九口之家的生活所迫,只好辭職回家務農,在那個靠種地吃飯的年代,要養(yǎng)活九口之家實屬不易。然而在1957年的一天夜里,為集體耕地使用后的一頭耕牛,誤吃了干薯片后膨脹而死,生產(chǎn)隊誣陷他害死了集體耕牛。同年孤獨老人張邦俊去世(屬親姑老表),在那個沒飯吃的年代,生產(chǎn)隊硬說是老人去世前在他家寄存有糧食被貪污了。在那個只講政治的年代,無需證據(jù),說你有罪你就有罪,并強行沒收了家里唯一值錢的一頭生豬,因此,李顯安含冤坐牢四年。在這四年當中,全家的生活重擔全部落在其妻劉志明的肩上。1959年—1961年正值我國處在三年困難時期,要使一家人吃糠咽菜不被餓死,對于一個農家婦女來說,所吃的苦難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欣慰的是長子和次子已長大成人,成為劉志明撐起這個家的全部希望。1977年堂弟李顯善平反昭雪恢復公職后,抓住時機,積極主動為李顯安四處申冤,1978年平反昭雪,并折價退賠了一頭生豬的價錢,終于洗清了壓在心頭長達20年的屈辱罪名。

李顯福1950年參加安康地委干校第一批干部培訓班學習。結業(yè)后曾擔任安康縣大同鄉(xiāng)第一期土改工作組組長,1952年被安康地委組織部派往鎮(zhèn)坪縣參加工作。1954年7月與妻劉詠琴結婚。1964年在“四清”(清思想、清政治、清組織、清經(jīng)濟)運動的大背景下,以莫須有的罪名受到無端的批斗。為了保全李氏家族后裔的人格尊嚴,免遭侮辱性的政治迫害和保護妻兒不受株連。甲辰年(1964)十月十日晚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清醒而又理智地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溺水現(xiàn)場,一雙鞋子整齊的放在大河岸邊,鞋子里存放著公私用房用物的鑰匙。旁邊整齊的散落著幾個卷煙頭),直到1979年年底才平反昭雪。

劉詠琴在其夫去世時年僅38歲,育三子兩女,且身懷六甲,舉目無親,瀕臨絕境。好在娘家親人和眾鄉(xiāng)親的幫助下回到竹溪娘家。待生下小女之后,為了孩子上學和生存,帶著六個兒女,奔波在鎮(zhèn)坪、竹溪偏僻的山鄉(xiāng)里,過著居無定所的漂泊生活長達六年之久,靠一臺縫紉機和精巧的縫紉手藝獨自撐起這個家。在此期間,痛失小女,一家人曾遭遇數(shù)次死里逃生的災難,吃盡了人間所有的苦難。年僅14歲的大兒子李成,在父親去世后就輟學了,小小年紀就成為家里的男子漢,照顧弟妹做家務,是母親唯一能夠依靠的小幫手,至到1970年移居湖北竹溪縣黑龍洞定居。劉詠琴以她的聰明能干、堅韌不拔的頑強個性和豁達仁愛的母性胸懷,度過了令人無法想像的艱難歲月。并將五個兒女撫養(yǎng)成人,培養(yǎng)成才,沒有辱沒李氏家族書香門第的名聲。丁卯年(1987)五月五日,這位飽嘗世間疾苦的偉大母親離開了人世,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訴這個世界,什么是母親,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平凡成就偉大。

李顯善1950年參加工作,1970年春在“一打三反”(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反貪污盜竊、反投機倒把、反鋪張浪費)運動中被打成右派?;氐皆裰鞔箨爠趧痈脑?,身心受到刻骨銘心的傷害和屈辱。

其妻周必秀自小為幫助父母把四個弟弟扶養(yǎng)成人沒上過一天學。1955年與李顯善結婚后成為家里的頂梁柱,幫助四個弟弟完成了學業(yè),先后都參加了工作。李顯善被打成右派時,周必秀已有三女一子還身懷六甲,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在縫紉社每月微薄的收入是全家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生活所迫,年僅15歲的大女兒上了“三線建設”(1964年至1980年,一線建設地區(qū)為東部及沿海地區(qū),二線建設地區(qū)為中部大部分地區(qū),三線建設地區(qū)為西部大部分地區(qū))。為讓母親能在縫紉社多掙點錢,10歲的二女兒和八歲的三女兒承擔起了繁瑣的家務,做飯、洗衣服、領弟弟,拾煤渣、砍柴火、割牛草賣,晚上還要陪著母親砸棕板、砸石子,只要能掙到一分錢,就沒明沒黑的勞累。每天只能上半天學,還戴上“地主、右派”子女的精神枷鎖,在幼小的心靈就受盡了人格的屈辱。為了保全兒子免遭他人的歧視,兒子李云李健不得已隨母姓周。作為母親除了拼命的工作,也只能默默的接受命運的安排,好在有娘家父母和弟弟們的關照,才艱難的熬過了苦難的七年。1977年李顯善平反昭雪,才使一家人破鏡重圓。

李氏姑親也難逃厄運: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李氏家族的姑娘也未能幸免。因為在民國時期,她們的婚姻都帶有“門當戶對”的時代烙印,嫁與富戶人家,解放后都成為了被時代打壓的對象。

李顯秀是李世祿的大女兒,嫁與愛國村的陳啟祥,解放后劃為地主,也就戴上了“地、富、反、壞、右”五類分子的黑帽子。1968年文化大革命遭批斗時,被暴力踢倒后不治身亡,自此后整個家庭是家破人亡。

李顯蓮是李世成的大女兒,嫁與花壩街周世鴻,民國時期曾是大戶人家,花壩有半邊街都是周世鴻家的商鋪,解放后李顯蓮自然而然的成了地主婆。李顯蓮身材苗條瘦小體弱,1958年大躍進時,強迫她參加集體勞動時不幸遇難,同年小兒子也不幸丟失。1959年周世鴻和他父親被活活餓死,整個家庭就這樣劃上了悲慘的句號。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李顯治生于民國四年(1915),在堂兄中排行老大。由于身材魁梧,嗓音宏亮,辦事果斷,在家族中有一定的威望。民國廿八、廿九年(1939、1940)小觀音溝李氏家族和藍家塆的親人中,因霍亂癥流行先后奪去五人的生命,整個家族沉浸在恐怖、悲傷之中,李顯治毫無顧慮的組織人力一一妥善安葬。可以說,李氏家族老一輩人的入土為安都是以他為中心妥善安葬的。

其妻余良秀能干賢惠,熱情好客。李顯善被打成右派期間,時時受到大哥大嫂的關照外,其兒女無論何時到大媽家,那和藹可親的笑容和慈母般的問寒問暖,足以融化他(她)們路途的勞頓和內心的顧忌。人生最幸福的事,莫過于在落魄時有人對你一如繼往,在最艱難的時候有人為你雪中送炭。李承鳳出生僅三個月其父李顯恩病逝,三歲時母改嫁。倔強的李承鳳不愿隨母下堂改姓,從小觀音溝來到藍家塆,長期住在大媽和二媽家,幾位老人把她當親生女兒一樣,教她學會了一手好茶飯、針線活、料理家務樣樣都會。

(七)人丁興旺,事業(yè)有成

2021年清明時節(jié),李顯福的兒女子孫分別從海南、武漢、深圳、竹溪回到藍家塆祭祖。并在縣城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藍家塆李氏家族歡聚一堂”親情宴會,參加人數(shù)達120多人,還有相當一部分親人因種種原因未能參加。

在此次參加宴會的人及子孫后裔中,有從事行政領導、事企業(yè)管理、文化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國防建設、軍工企業(yè)、工程建設、財務管理、自主創(chuàng)業(yè)等各方面的人才,遍布省、市、縣、鎮(zhèn)各個社會階層和各個領域。有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實業(yè)家,有獲得國際級榮譽“中國好人”榜,有被國家部委、省委省政府、省廳市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省勞模。有省級刊物主編、省市優(yōu)秀論文獎的獲得者。有高級主任工程師、工程師、評估師、農藝師、會計師。有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各項各業(yè)的優(yōu)秀人才層出不窮,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李氏家族爭得了不少的榮光。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蓬勃發(fā)展,家在藍家塆的李氏后裔大都搬進了村鎮(zhèn)小樓房。有的隨著工作調動,在各自的省、市、縣所在駐地安了家。李軍、李宏、李余三姐弟又回到了離始遷祖出發(fā)地僅一江之隔的武漢市,實現(xiàn)了李氏家族大回還式的第五次大遷移。

結 束 語

通過對李氏家族歷史的變遷與發(fā)展史研究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李泰公三兄弟長途跋涉,千里迢迢來到陜西安康嵐皋,并慘遭劫難的歷史悲劇。其后代為了生存下去,選擇在高山僻壤去開創(chuàng)一片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曾與惡劣的自然條件、自然災害、饑餓、疾病不懈的抗爭,幾度面臨血脈傳承的危機。從始遷祖李泰公出生至2022年十一世德字輩長達276年間,世代平均年率為30.5年。從世代血脈傳承的男性來看,始遷祖3人→逢字派6人→萬字派5人→明字派5人→世字派7人→顯字派11人→承字派16人→先字派20人→。

祖輩幾代人在極其艱辛勵志途中,遭遇了多少災難和千辛萬苦,現(xiàn)已無法查證,也無須一一查證?;蛟S,有諸多思維超前的賢能之士,認為對編撰李氏宗譜沒有多大的價值和意義。但研究分析先輩們的悲壯史、苦難史、艱辛史和興旺史,其目的是讓子孫后代要永遠感恩和緬懷祖先們在封建統(tǒng)治、戰(zhàn)亂不斷、社會動蕩、自然災害、瘟疫肆虐、流離失所、極度艱難困苦的歷史長河中,仍能頑強的生存下來,并將血脈傳承至今,實屬不易。要繼承和發(fā)揚先輩們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牢記先輩們“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的處世之道?!安恢獊恚曋T往”,通過回頭看一看家族史的昨天,予以借鑒歷史的經(jīng)驗和教訓,坦然的面對現(xiàn)實的今天,預判未來的明天。“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因為人生代代總相似,所以前世不忘后世之師。使子孫后代,承前啟后,繼往開來行必遠,天道酬勤,厚積薄發(fā)飛必高。

也許,在時間的洪流里,我們每個人無非都是時代的浪花,無論先輩們有多么悲慘或多么驚世的故事,也總會被子孫后代慢慢地忘記。過往的風風雨雨,也會化為一聲聲的嘆息,隨風飄散在空氣中。然,無祖無我,先輩們創(chuàng)業(yè)之艱辛怎能忘記,曾經(jīng)創(chuàng)造的興旺歷史怎能忘記。因為忘記過去,就意味著對祖宗的背叛。更要珍惜新中國成立后帶來的太平盛世和美好的幸福生活。啟迪和教誨李氏家族子孫后代,無論遇到任何艱難困苦,都不能退縮,都要迎難而上,勤奮上進,拼搏進取。為家庭、為家族、為社會、為國家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以此告慰先輩們的在天之靈。

注解:老子說:上善的人總是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遠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誠可親,說話善于信守諾言,為政善于治理,辦事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

“不知來,視諸往”,出自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不知他的將來如何,可以通過觀察他的過去來預判他的將來。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出自唐代詩唐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上述內容為轉載或編者觀點,不代表本站意見,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錦秋文譜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