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由此說明家譜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而相比于國史和地志,家譜是更能體現(xiàn)出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甚至到現(xiàn)在不少家族還保留著修譜的習慣。
家譜的發(fā)展
首先我們從家譜的起源與發(fā)展說起,要說家譜的作用其實在不同朝代下,其所承擔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根據(jù)現(xiàn)有的典籍,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家譜”這一詞是出現(xiàn)在南朝,不過要說家譜的誕生,應該是早于這個時期的,像是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唯三代上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边@里面的“譜牒”其實就是《世本》,而《世本》這本書是周代的,主要記錄的是炎黃時期到春秋時期的天子,諸侯乃至卿大夫的氏族,世系,名號等關鍵的信息。
再追溯上去,可以發(fā)現(xiàn)家譜誕生于原始社會,在那個時期,因為血親關系還不明確,所以那個時候人們還是近親結婚。不過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近親結婚不可以,因此就開始推行群婚制了,既然到了這一步,肯定就需要想一個辦法來區(qū)分血緣關系的親疏,所以家譜就產(chǎn)生了,家譜在這個時期算是一個明辨血統(tǒng)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辦法。
到了商朝,甲骨文已經(jīng)成熟起來,人們擁有了文字,編修家譜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而天子也必須要記錄自己的家譜,所以之后的周朝,將這套繁瑣且正式的家譜任務交給了史官,史官不僅要跟隨天子,記錄他的言行,還要管理周天子的家譜,如果有什么重大的祭祀,也需要提醒天子先祭拜哪個祖先,這也是因為親疏有別。在當時天子都對家譜如此重視,那么下面的官員也是更加看重家譜的,甚至覺得修家譜是一件大事,所以都會請一些有學問的來負責編修家譜,家譜中還會記錄一些光耀門楣的圣人。
到了漢朝,這種編修家譜就不是史管的事情了,而是交給了專門的機構負責,修訂家譜的官員也被叫做宗正官,一般這種官職都是由皇族的文化人擔當?shù)?,后來對家譜越來越重視,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朝廷選舉人才,還有世族之間通婚,門第之高下,都是要通過家譜去看的,所以這個時候的宗族重視家譜的編修,有很大部分的原因取決于他們對社會地位的追求。
到了五代以后,世人入仕與通婚不再受縛于家世和門第了,但是家譜依舊興盛,因為在最開始家譜是由官修的,而到了宋朝之后就變成了私修家譜。其中官修與私修對比,從功能方面來說,官修家譜是偏向政治目的的,而從內(nèi)容上看,私修家譜是記錄了一個家族的歷史變遷,所以之后的家譜更多的是反映一個家族的興盛與否。
從中可見,在古代編修家譜是為了訂立宗族法規(guī),然后在家譜中又體現(xiàn)一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繁榮。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