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村內(nèi)口傳和于氏老者十九世孫守忠、守軒(文軒)座 談核實,經(jīng)于氏譜牒編委會反復斟酌、集體探究,查閱有關資料,現(xiàn)將于家古跡整理如下,以示留念。
四廟
歷史上村內(nèi)有廟宇四座,系于氏先人建造,具體建造時 間難以考證。拆毀時間大約在解放前后。據(jù)村內(nèi)健在老人回 憶,當年各個廟宇香煙繚繞,香客不斷。其一,三光廟三間 (諧音)。也有可能是三官廟或三公廟,具體名字已無法考證。具網(wǎng)絡史料分析,三官廟的可能性較大。三官廟里的三 官應是俗尊為“三界公”的堯、舜、禹三圣帝。天官賜福, 上兀紫微大帝 堯帝;地官赦罪,中兀清虛大帝舜帝;
水官解厄,下元洞陰大帝一一禹帝。山西洪洞縣老槐樹附近, 建有堯廟一座,內(nèi)供于氏等姓氏排位,作者2001年秋曾去 堯廟拜祭過于氏牌位;其二,倒座觀音廟一間,位于村西路 南,供奉觀音菩薩。每年正月二十五掛帆祭奠;其三,土地廟一間,位于三光廟東側,先人駕鶴歸西,首先到此廟報到 (稱報廟),祈求土地爺安排寶地,保佑逝世老人一路順利 到達仙境。其四,關帝廟一間,位于村東頭,供奉關公神靈。
于氏祠堂(關房)
祠堂位于村中心,有北屋三間,南屋五小間(中間是門 過道),大門(沿前街)面南,歷史上是于氏祠堂,也是學 校和村內(nèi)公共用房,供族人集體活動使用。正房東山墻懸掛 有十七世祖慶銘題寫的“天地大觀”木質(zhì)匾額一塊。每年三 十下午,族內(nèi)長者,懸掛家堂(也稱家譜,白布畫的,按輩 序寫著巳故先人名字),擺供上香,燒紙祭祀。飯前族內(nèi)老 者,到老墳請已故先人回家過年。(稱請娘娘爺爺)三十晚 上族人從各家各戶帶祗和供品陸續(xù)祭奠。初一早飯后,族人 聚集老墳,跪在學典始祖墳前,燒紙放鞭,祭祀禱告,(稱 送娘娘爺爺)。解放后這里是公辦學校和村民集體活動場所。 學校經(jīng)過三次移趾,規(guī)模不斷擴大。1992年按鄉(xiāng)鎮(zhèn)規(guī)劃,學 校遷至信陽鎮(zhèn)第八小學(范家)。2007辦公室落成,當年遷 至村西頭。
祖墳
于氏祖墳(稱南老墳)位于村南一公里處,占地八畝, 正方形,墳墓向口東南西北。始祖學典墳墓位于整個墳瑩南,其次是按三個兒子、六個孫子等依次排列,大小墳頭和松柏 數(shù)以百計。始祖學典墳墓又高又大。整個墳瑩,松柏參天, 野草密布,荊棘叢生。祖墳東西兩側有老酸棗樹兩棵,結痂 斑斑,根深葉茂,虬枝麟干,墳東酸棗樹樹頭側向東北,恰 似蒼龍?zhí)胶?。祖墳文革期間隨之鏟平還耕。
于家橋
位于村北一公里處,有大橋、小兩橋組成。大橋三孔(偏 南),小橋一孔。該橋橫跨小米河兩岸,它是慣通無棣南北 要道的重要橋梁。橋墩系碌礴壘成,橋面為木板。橋頭及路 邊柳樹成蔭,夏天村民和過路行人(尤其逢無棣、張塔、水 灣大集)來往不斷,橋頭樹下乘涼休息,談笑風生,走五井 (類似下棋游戲)打撲克,好不熱鬧。外地稱于家橋,因此 它是于家的代稱。據(jù)十九世祖守忠回憶,當時橋下有一未留 姓名的過路痛子,在橋下用毛筆題詩一首:“兩手使拐行路 難,天上下雨水漣漣。大橋下面避避雨,身上無衣賴天寒?!?于家橋在大躍進時代被拆,清理橋墩時,發(fā)現(xiàn)大、小蛇(當 地稱長蟲)數(shù)以百計。由此可見本橋之歷史悠久。
古樹
祖墳和村周圍有先人親植松樹、柏樹、大楊樹、杜梨樹 (棠梨)棗樹、柳樹等數(shù)百棵。隨著樹木陸續(xù)成材而被砍伐?,F(xiàn)唯存杜梨樹一棵,該樹位于村西偏南小河邊(原大灣南頭) 樹高10米余,樹圍1、5米余 樹冠直徑近10余米。根深葉 茂,飽經(jīng)風霜,系無棣縣重點保護樹木。春天枝頭開滿白花, 像一位飽經(jīng)風霜滿頭白發(fā)的老人站立村頭,等待于氏子孫回家。
灣塘
村西頭大灣占地約三畝,呈多邊形,是村內(nèi)雨水收藏之 地,每年雨后村內(nèi)各家雨水向條條小溪,通過陽溝流入過道 (胡同),再匯集到大道,最后涌入大灣儲存?zhèn)溆?。每逢?雨,來自無棣縣城的客水滾滾而來,經(jīng)過大灣,由水簸箕溢 出,沿大道流入小米河后流入大海。隨著村鎮(zhèn)建設的需要, 原大灣已逐步變成現(xiàn)在的水溝;南大灣顧名思義,位于村南, 占地約2畝,呈四邊形,蒲葦滿堂?,F(xiàn)己填土建房;老墳后 水灣,占地一畝,原通往張塔大道橫穿中間?,F(xiàn)公墓附近。 另外還有村東南小灣、西北蒲子灣,家北葦灣等大小坑塘。
圍子墻和圍子壕
古老的于家村,村貌如轎,四周是圍子墻,墻外是圍子 壕。這些建筑物的修建,自然是防匪抗倭的需要,它為村民 躲避戰(zhàn)事和防止土匪的騷擾,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具石 三里村志記載,圍子墻始建于1925年左右,取土于圍子壕,圍子墻下底五米,封頂半米,高三米半,周長一千余米,南 北略長。由素土夯實而成。東門、西門設城樓和大門,南門 設便門,城門由實木做成。南、北城墻中間突出。城門由值 班耕夫輪流定時關啟。圍子壕內(nèi)長滿了蘆葦,夏季來臨,郁 郁蔥蔥,青紗似帳,好一道美麗的天然屏障。作者小時候, 對這些殘垣斷壁記憶猶新。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建筑逐步 土崩瓦解。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已蕩然無存。
二十世孫大恒整理
2021年7月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