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堂《楊氏宗譜》
主編:楊明傳 楊少輝
開本:線裝十六開大闊本
頁數(shù):464頁
印數(shù):300套/(2冊)
印制:錦秋文譜/中華家譜館
電話:18595903344 18039297636
網(wǎng)址:www.trophymuskiecharters.com
譜序
(寫在二次修譜時)
“合抱之木必有其根、環(huán)山之水總有其源。木有本而葉茂,水有源而流長”。立譜為尋根溯源,得氏族一脈相承之不紊。
家譜形成可追溯到先秦,但始于秦而興于唐,為皇家藏本,但盛于明清而歸百姓家傳之寶典。
隨著時代之變遷,家譜卻成為獨特的姓氏文化,譜序在譜牒中顯得尤為重要。瀏覽其間,可了解到本族姓氏之繁衍生息,先祖懿德和遷徙流轉之詳勁軌跡,亦知本族支脈編排,續(xù)修之經(jīng)過。
誠然,楊氏之根源來歷“四知辭金”、“清白傳家”之美談讓后人深知才是。據(jù)《中華姓氏通使》一書之作者楊布生和《命脈回溯》之作者楊年建記述,楊姓家族系中華人類始祖黃帝次子玄囂后裔。三世嬌極、四世帝嚳,五世后稷,十世劉公,遷國于幽。二十五世古公,遷徙岐山,為周太王。二十八世姬發(fā)推翻無道商紂王建立周朝,為周武王。二十九世周成王,剪桐葉封弟叔虞為唐。叔虞生長子燮接位,改唐為晉,生次子杼,于公元一0八五年七月十一日被周康王封為楊國、賜國姓楊。(實名為楊杼)成為楊姓的開派始祖。七世楊氏先祖紹甲,為國捐軀,于公元前八世紀,周宣王姬靜,賜子澗于楊氏,澗即為楊氏后嗣。公元前八百零九年,周宣王敕命再封太祖楊澗為楊氏八世祖。
公元前三世紀,二十二世祖楊定悼生十五子,由于晉室公族內(nèi)訌,十四位兄弟均被強者所殺,僅剩十三子伯僑與母親被搭救幸免,后歸投周安王。周安王任命二十三世祖伯僑為中大夫,念其先人功績,三封楊國楊氏為侯,繼承先祖爵位。伯僑生三子遜、近、述,遜為東周左衛(wèi)將軍,生子章。章為東周末年東征大將軍,封為華陰侯。二十五世祖章公被稱為弘農(nóng)華陰始祖。章生三子款、志、郎??钌诠岸倭吣辏环鉃榍貒锨?,款生碩。秦登基后,碩五詔不赴,隱居華陰,后被西漢劉邦聘為太史。碩生八子,皆為仕漢,成為顯赫的西漢十輪。六子喜隨沛公征伐,誅項羽,封為赤泉侯,喜曾孫敞,為漢詔帝丞相。敞,曾孫寶,隱居教授。漢明帝三詔不赴,后被光武帝劉秀謚為靖節(jié)先生。寶生震,后稱當世儒宗,尊稱為“關西夫子”。后有“鸛鳥三鱣”,“暮夜辭金”的美好傳說。
(《楊氏宗譜》裝訂細節(jié)展示)
震蒙冤昭雪后,改葬潼亭時,有大鳥落震柩前,悲鳴不斷以示吊孝,此后皆為歷朝清官忠良之典范。從此三十五世祖震公被稱為楊氏“四知”始祖。
震生五子牧、里、秉、讓、奉,五子俱顯。四世三公,名垂青史。少子奉公,時為東漢諫議大夫,河東太守,遷中書侍郎。六百多年前,少子奉公后嗣,七十七世慶貴公,奉明詔,從浙江槜李遷徙懷遠,稱為楊氏都堂。
追根溯源,楊氏家族繁衍生息幾千年,暫到三十五世祖“震”公少子“奉”為止點,在下分支無可稽證。因社會變遷,外侵內(nèi)亂,年久失修,加之人為所至,人窮志短,十有八九不曾有譜,有些支脈雖有譜錄,但內(nèi)容不詳,只有輩份相繼,卻無族人生卒年月和祖上遷徙流轉軌跡之記載,故無法查證歸某支某脈之先祖。本次十縣一市第二次修譜,且大部份入譜,散落在外未能如愿的門下不在少數(shù)?,F(xiàn)已囊括三百多個莊片,繼第一次聯(lián)宗續(xù)譜宗旨下在“四知辭金”遷徙繁衍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宗親們不畏路途遙遠,奔波勞頓,自愿集結歸根入譜,實屬不易。經(jīng)楊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及理事會成員商定,本著存真?zhèn)餍?,是者從之,漏者補之,疑者存之,不知缺之的原則,做到氏族一統(tǒng),不求全責備,不因輩份高而遭無稽之謗,不因輩份低而妄自誹薄,引喻失義。概言適者留成,入棄自便。
(《楊氏宗譜》世系展示)
支脈各有先祖,分片識支系,睦宗親,別長幼是集中分散達到一統(tǒng)之目的。親不因輩份高而自傲放縱,親不因輩份低而內(nèi)疚弗如。尊重是楊氏詩書傳家之美德,更是人文素養(yǎng)之體現(xiàn),不可無稽攀附他片支系,各守其宗,入編在冊,繼五河楊岔十縣一市聯(lián)宗譜為先,均為靠譜。
人之有祖,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姓氏是一種血緣關系之標稱,是人類與物禽獸顯著區(qū)別,是人類對血緣關系生生相惜,體現(xiàn)血濃于水之親情,俾家族有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倘若有一天,親走出家鄉(xiāng),走出國門,去深造去創(chuàng)業(yè),漂泊異國他鄉(xiāng),總忘不了自己之根系所在,因為那里有你的親人,埋葬著你的祖先,,或許親有一種感受,路人不如鄉(xiāng)人,鄉(xiāng)人不如親人。我楊氏家族稍有點量者,理應留心譜牒傳宗后嗣之細節(jié),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一然。對歷次修譜,視子孫延續(xù)之橋梁,不可走而不修,視而不見······。
祭祖懷親人之常情,尊祖敬宗乃楊氏傳統(tǒng)美德,譜立則把遠近族人聯(lián)系到一塊。若久不入譜,或譜久不修,百年后,見親人為路人,視家族為陌者,輩份不明。孫名祖諱不乏其人,有甚者本氏通婚,有悖倫理,楊氏文化自信,人何以堪。
二十四年前,幸有五河縣楊岔殿豪公,喚起楊氏志仕仁人,搜遺跡,判親疏,定長幼,論尊卑,忍譏諷謗語之詬,受指僵筆禿之苦,歷時三年,首部聯(lián)宗統(tǒng)譜告竣,實現(xiàn)我楊氏宗親近一個世紀的續(xù)譜夙愿。
人世間,大多不滿百歲,長壽者,上可見父、祖、曾祖,下可見兒、孫、曾孫,含自身,前后可七代相見,這是先人們口傳家譜,實難傳承百世。若后人勤修不輟,理順輩份,千百年后,嗣人仍知繁衍分支之細節(jié),故譜牒成為家傳寶典,將指日可待。
名人程道明論譜時說:“修宗譜使人不忘本,而識祖源稱流、祖功宗德。稍有知識者,當留心譜牒,茍前乎。此而譜不立,則不知誰始,后乎。此而譜不立,則不知誰傳。若三代不修譜,誠為不孝,非人道也?!?/span>
(《楊氏宗譜》彩頁)
二十四年后,由固鎮(zhèn)縣楊廟鎮(zhèn)少輝公、志培公、龍排公、龍軍公、步殿豪公之后塵,集第一次聯(lián)宗續(xù)譜之大成,宗支昭穆,蓋括不紊,結楊氏百千戶為一體,歷時三度春秋,付梓成冊,告慰先祖,以饗宗親。
縱觀楊氏三千多年歷史,一百多代子孫后嗣,四千多萬人口,堪稱名門望族。(姓靠前第六名,占全國人口4.08%)楊家世代以詩書仁義繼 世傳家,涌現(xiàn)出無數(shù)名垂千史,光照日月的忠良后代。從一世祖楊杼到明朝洪武三年,迄今,所發(fā)生事件無可計數(shù),故序中不可贅述,祈親在“楊氏淵源世系”中細讀分明。撰序者才疏學淺,文筆拙鈍,全憑感恩回報宗祖懿德之心,積一腔續(xù)譜之激情,盡譜序及編撰譜牒之責,無絲毫懈怠,恐失家族重托之意。
此譜雖不堪為書,但可供稽查世系之用,亦為后嗣修譜提供之必需。疏漏之處,實屬難免,祈宗親見諒。
謹以此文 恕為序
撰寫人:懷遠縣五岔楊氏九十四代孫明傳公
審閱人:固鎮(zhèn)縣楊氏九十八代孫少輝公
楊廟九十八代孫龍排公
楊廟九十八代孫樹朝公
二O二0年七月一日(庚子年)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