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縣面積1382平方公里,989個行政村,總人口116萬人,耕地面積132.9萬畝。濮陽之名始于戰(zhàn)國時期,因位于濮水(濟水的支流,后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遠古時期中原部落首領顓頊帝在此建都,史稱帝丘。顓頊之后,帝嚳繼位,亦都帝丘。舜帝生于濮陽,長于濮陽,因此濮陽有“帝舜故里”之稱。
夏朝,昆吾氏為夏伯,都帝丘,稱昆吾國,禹和后啟時于昆鑄九鼎,后來被奉為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神器。
湯滅夏建商,以帝丘為其陪都,殷商時期,其部族主要活動于今豫北、冀南和豫東一帶,勢力發(fā)展到東海之濱。
西周時期帝丘一帶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平定武庚及三監(jiān)叛亂,封康叔于河、淇之問,建立衛(wèi)國,公元前629年衛(wèi)成公自楚丘遷都帝丘,帝丘成為衛(wèi)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88年。
戰(zhàn)國后期,原為西周大國的衛(wèi)國,僅剩濮陽城(今濮陽縣東)。
公元前242年,秦置東郡,東郡都治在濮陽縣。公元前209年衛(wèi)亡。漢時,濮陽仍為東郡治所。
魏晉南北朝370年間,軍閥割據者,曾先后在濮陽地區(qū)稱王道孤。這里的行政建制,朝立夕廢,變化頻繁,西晉時還曾建都濮陽。
隋朝,濮陽分昆吾縣、澶淵縣。唐初,為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改澶淵縣為澶水縣,后置渲州,轄澶水。宋元時期稱渲州俗稱渲淵。金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縣、清豐縣。明清時期濮陽延稱開州,轄清豐縣、南樂縣,先后屬直隸和河北大名府。
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開縣,民國三年(1914年)復稱濮陽縣,一度歸平原省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濮陽、尚和、昆吾三縣合并,仍稱濮陽縣。
1952年12月,濮陽縣屬河南省濮陽專署。1954年9月,濮陽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安陽、新鄉(xiāng)兩專署合并,濮陽縣屬新鄉(xiāng)專署。1962年,新鄉(xiāng)、安陽兩專署分設,濮陽縣又歸安陽專署。
1983年9月,濮陽市成立后,1984年2月,在原濮陽縣基礎上,成立濮陽市郊區(qū)。1987年6月,撒銷濮陽市郊區(qū),恢復濮陽縣至今。
(郎紅嶺收集整理)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