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始祖來杭開基及發(fā)展經過
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江西省撫州府臨川縣的十二郎,幼時勤奮攻書,因聰明過人,十九歲考上秀才,25歲中戊申科進士。當年經宰相王安石奏請神宗皇帝敕令丁十二為承事郎,派到汀州府上杭縣任知縣事。其實上杭縣署駐在鐘寮場,縣境范圍是現在的永定、上杭二縣行政區(qū)域。十二郎在任期間,與夫人梁代生下一男,取名念四郎,獨生子。念四郎自小聰慧,喜愛讀書,成長后亦出仕為官。
知縣事丁十二任期屆滿卸任后,因為官清正,百姓力勸其留下定居,加上當時要回江西臨川,交通不便,路途遙遠,故未回原籍而留在鐘寮場定居,遂成丁氏來杭開基始祖。年老仙逝后,與夫人同葬在鐘寮場古寺后一里許,上下二幕,地勢“飛鳳”形。
第二代丁念四郎,宋授判場官職,任職地點就在鐘寮場,配雷夫人、陳夫人,生下一男,取名府戶。丁念四終身住在鐘寮場,置有房產,夫婦年老仙逝后,同葬在才溪高排大地,地勢“眠犬”形。
第三代丁府戶,配夫人黃氏,生下三男,三七郎、三八郎、四九郎(無傳),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上杭縣署由鐘寮場遷駐郭坊村建新縣城,其時丁府戶已經年逾古稀,率全家遷新縣城,置房定居。待到百年歸山,與夫人同葬于今縣城西門外駟馬橋右側,永興庵后園內。上杭縣署駐在鐘寮場,足有141年,而丁氏始祖于北宋熙寧元年(1068)就任知縣事算起,到其孫府戶率全家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遷居新縣城郭坊村止,剛好是一百周年,說明丁氏在鐘寮場居住三代人,足有百年之久。
第四代丁三七郎與夫人伍氏生下二男:四二郎、四五郎。長子四二郎與夫人林氏生下三男:四六郎、四七郎、四八郎,全家從城內遷居西門外三坑村,而今裔孫眾多;次子四五郎與夫人〇氏,生一子四九郎,一家三口,從城內遷往碧沙坑村定居,而今子孫昌盛。第四代丁三八郎,與夫人林氏,生下二男:長子天然、次子天富。第五代丁天然與夫人曾氏居住城內,生一男孩取名伯一郎。
第五代丁伯一郎與夫人陳氏,生下六男:伯三、伯四、伯伍、伯六、伯七、伯八。按理此時有兄弟六人,城內丁氏人口,大有發(fā)展可能。不料,宋末元初,兵戈戰(zhàn)亂,元軍鐵騎南下,大肆燒殺,百姓遭難,長子伯三逃到下都鄭坑避難,后來娶妻生子,發(fā)展至今。伯四、伯五、伯七、伯八四人全部逃往廣東,兄弟逃散,數百年來,無法取得聯(lián)絡。
第七代有兄弟六人,逃離杭城五人,惟有丁伯六郎孤身一人,留在杭城,幸得其岳父劉伯一郎、岳母梁太婆全心幫助,得免于難。元朝大德元年,朝廷授予丁伯六郎巡檢官職,與夫人劉氏生下一男取名仕貴。城內丁氏,發(fā)展至今已有31代,而在三坑村、碧砂村,鄭坑村,丁氏也已發(fā)展到32代,人口眾多。
【注】摘自福建《上杭丁氏伯六公家譜》。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