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是歷史的見證。據(jù)有關(guān)文獻記載,香嚴寺原有碑刻二百多通,而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古代碑刻僅有八十余通。
在現(xiàn)存的八十余通碑中,從形制上可分為立式和臥式,臥碑多嵌于墻上,多數(shù)為豎碑。從文體上可分為文碑和詩碑。文碑多是說明本寺的歷史發(fā)展、某建筑物的建造原因和經(jīng)過以及有關(guān)事件;詩碑多是本寺住持、禪師或社會顯達的寫景抒懷之作。就鐫刻的藝術(shù)形式來說,碑首、碑座以及碑身周邊,多數(shù)都有雕刻。龍、鳳、鹿、鶴、花、草、樹木相錯,刻工精細,栩栩如生。就書法而言,字跡端莊秀麗,筆鋒道勁有力。這些碑刻和那些壁畫、彩繪、石、木雕刻一樣,是這座古剎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僅為古建筑群和森林公園增添了一種風韻,也是研究香嚴寺歷史及文化的重要資料依據(jù)。
這里精選了七通有代表性的碑文。從這些碑文中,不僅可以看出香嚴寺一千二百多年的興衰概況,也可以想象出香嚴寺在鼎盛時期建筑群的宏大與壯麗。
《重修十方長壽大香嚴禪寺記》碑位于大雄寶殿東南月臺下,東鄰(李公詩碑》。該碑刻于明宣德二年(1427)。碑座呈矩形,上面長1.50米,寬0.70米,高0.60米。碑通高2.90米,其中碑高2.02米,寬1.02米,厚0.26米。碑首呈長方形,上二角呈弧形,高0.88米,寬1.065米,厚0.325米,碑首中部豎向篆刻"重建十方長壽大香嚴禪寺記”。碑文記述了香嚴寺初為慧忠國師道場,嗣孫耽源營創(chuàng)完備,元末被兵火所燒,明永樂十一年(1413)到永樂二十年(1422)住持太虛重建香嚴寺的歷史。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