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譜與修史一樣,均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敬祖愛國之舉?!毕茸嫖墓唬骸叭恍拮V,大不孝也。”歷代前人非常重視修譜,每隔三十年修譜一次,使后世子孫世代不忘本源。近幾十年來,由于社會變遷,族譜基本失修,“文革”期間被指責為“四舊”而遭焚毀。致使世系中斷,尊祖敬宗觀念淡薄,宗人之間,尊卑不分,叔夷于侄,彝倫修歝。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通過撥亂反正,舉國上下興起修史修志,譜牒研究也同時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一九八四年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聯(lián)合發(fā)出關(guān)于協(xié)助編好《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通知指出:“家譜是國家寶貴文化遺產(chǎn)中亟待發(fā)掘的一部分,……它不僅對開展學術(shù)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當前某些工作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币痪虐税四晔讓弥袊易V研究會也指出:“開展譜牒研究是總結(jié)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促進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一個重要方面?!币虼?,居于寧陵、杞縣的朱氏族人先后開展了修譜工作,尋根溯源、尊祖敬宗,重振家風。
追溯吾宗,始自軒轅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帝之后,傳至陸終之子晏安賜姓為曹,到晏安之苗裔曹俠受封邾國為君,以國為姓(邾),后因邾國被楚所并,公子邾普通與國人逃難至魏國都大梁,以不忘國恥,遂去邑(阝)為朱。傳之唐天佑朝,黃墩朱瑰遷至婺源為始祖。瑰公九世孫松公入閩,生考亭始祖文公。文公之后子孫繁衍昌盛,散居全國及世界各地甚多。
本族始遷祖城公,乃文公十二世孫,於明嘉靖年間,由其父燔公淮陽任所遷居至河南寧陵尖堽廟。子孫繁衍有二十世,族人達兩萬余眾,聚居于寧陵、睢縣、杞縣、鹿邑等地,還有因工作外遷至北京、河北、新疆、內(nèi)蒙、甘肅等全國各地。本族名賢輩出,有開國守土之勛臣、文章華國、科技拔萃之專家學者,功業(yè)卓著,永留青史。通過修譜,我們要增強敬祖愛國觀念,把前人的光輝榜樣繼承發(fā)揚光大,不斷地在我們的家譜中譜寫出更加輝煌的篇章,這樣才不愧為朱氏子孫。
一九八八年,杞縣頓屯廿六世孫公德、廿九世孫涵義;二零零三年,寧陵尖廟廿七世孫圣賢、廿八世孫學新、學林、廿九世孫來成以及允清、圣濤、學長、來健等宗親均枵腹從公、不辭勞苦、不避艱辛、不憚跋涉,分別完成了(第六次)修續(xù)譜并付梓。然,由于我們家族年代流傳久遠,經(jīng)歷朝代更替、戰(zhàn)亂,再加交通不便等種種原因所限,雖從雍正年間至公元二零零三年經(jīng)六次朱氏修譜,均未將始祖文公至城公之間的世系理順。造成了記述謬誤、斷代、錯世等現(xiàn)象。
二零零四年,吾與其長子效權(quán),與世界朱氏聯(lián)合會諸位宗親聯(lián)誼,徙五夷、赴婺源,歷時三年之久,得《考亭紫陽朱氏總譜》、《朱氏正宗世譜》,對家譜逐一加以考證和修正,終將我族源流世系理順。關(guān)于始遷祖城公,在婺還有兩子(后人非止及失考)。本譜暫保留寧陵原稱,以及為何遷居寧陵,將待下一步尋訪考證后加以訂正。
此譜意在稽流溯源,昭穆有序,敬宗睦族,尊老愛幼,同聚一堂,交流感情,加強團結(jié),同心合力,共建和諧社會,同奔小康,僅此為序。
杞縣頓屯支二十七世孫 夢麟謹識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