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族譜序言一:
姓氏是宗族的根脈,是文明的基因,族譜是人類血緣和親緣關(guān)系投影,同宗、同姓、同族的文化認同與象征基礎(chǔ),是家族訪根問祖的依據(jù)所在,具有獨特的社會功能和深遠的歷史價值,是尊宗敬祖、光大祖德、父能慈其子,子能孝其父,兄能友其弟,弟能敬其兄,宗者親其友。血親互助,同宗相親,各房昌熾,家富族榮,國強民安。
丹山張氏從立族至今已近七佰年的歷史,約在一三二〇年至一三三〇年之間,張朝敬帶三位兒子(長子:張能淑,次子:張能厚,三子:張能治)從金門青嶼社渡海到漳浦謀生,三子張能治定居苦竹至第四世惠直公分居古致丹山開居立族,再過四代到觀養(yǎng)公若有習文,方載立史寫張氏族譜,才若知前因務(wù)農(nóng)無文,失傳幾代,觀養(yǎng)公后重文讀書,至曾孫文伯公精通地理學(在城關(guān)后溝巷點一好地送給盧維禎祖父輩,結(jié)果盧氏同樣開大祖)至玄孫君耀祖就應(yīng)貢,并到同安縣任教諭,歲進士。七年所得奉祿回家修祖墳、立家廟、建學堂(耒紱山房書舍)從此丹山張氏步入鼎盛時期,君耀公之孫若化、若仲同科中舉,若化授江西道按察御史若仲成進士,投呈吏部堂,崇禎帝御封左丞相,參議階奉政大夫,在京為官三年多期間嚴明律己,清正廉潔,帝寵之,僚敬之,崇禎十六年(1643年)年因母病重,請求歸休、回丹山母已故,大哭幾天茶飯不進,幾天后與兄若化、弟若淑營葬母親后,就在墳旁搭建草房吃住于此,守孝三年。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農(nóng)民起義軍李自成攻入北京,接下來清兵入關(guān),崇禎自縊身亡,明朝滅亡。南明在南京建都,明唐王聿鍵在福州稱帝登基,若化、若仲受黃道周感召之下、毅然踏上反清復(fù)明之道,若化受封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若仲封益王府左長史,由于明朝氣數(shù)已盡,南明也同祥亡之,若化,若仲回丹山穩(wěn)居,有時也蓑衣竹笠兄弟二人來往于廈門島參加“海外幾社”(該社是反清的集文團體)活動。兄弟二人官場幾次請他倆出山為官都被拒,若仲書寫一書于大石之上“一臥滄江”并“焚筆棄硯”并敕族人不仕清,兄弟穩(wěn)居丹山伍拾余年,自耕其食,順治十八年“黃梧獻策”遷界,朝廷下“遷海令”(因當時倭寇入侵,海盜、紅白旗民斗)沿海百姓內(nèi)遷十五至三十里為無人區(qū),當時丹山又是“蝗不犯境,盜不入鄉(xiāng)”圣人之地,來者不計其數(shù),族人將糧食讓給難民吃光,自己吃樹葉充饑(這都是在縣誌中記載),這個時候丹山張氏的人脈之盛勢,在漳浦乃至閩南地區(qū)聲譽丕顯。張若仲歸仙過后一年,剛上任的漳浦縣令陳汝咸就到丹山祭拜張若化、張若仲,并將二位神主請到縣鄉(xiāng)賢祠供全縣春秋祭拜,還提一匾(同祀鄉(xiāng)賢)掛于大祖內(nèi)堂,還在漳浦立忠、孝、廉、節(jié)四圣賢,立張若仲為廉,后還有幾位縣尊為丹山送匾。從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中期,丹山張氏是最鼎盛時期,自清朝后期至今,全族各方面較穩(wěn)步平衡發(fā)展。時至二〇一二年本宗裔孫們組織班子集資重建家廟“永思堂”原舊祠堂壹佰伍拾平米擴建為近叁佰平米,二〇一六年再重建若化、若仲“故居后廳”壹佰貳拾平米,二〇一八年由政府投建廉政教育基地及重建“耒紱山房書舍”壹佰陸拾平米,今年開始縣府撥款擴建旅游區(qū),有政府的重視,一定會一年比一年好。
天道無息,地道無疆。生活無止,生命無窮。人稟山川之氣而發(fā)生,族得天地而勃興。丹山張氏血脈歷史之同根而枝分,同源而流殊。開基創(chuàng)業(yè)遂成望族。為我丹山張氏文明之基因。家族之根脈,國家之根基,這是溯姓氏歷史淵源,探家族世代滄桑。垂宗功之偉績,揚祖德之流芳。綜文獻、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振家聲、景名賢、明序理脈、血肉聯(lián)情,承前啟后之用。丹山各支系各房裔孫宗親們,團結(jié)起來,共建文明,忠于國家,效忠祖國,做一個世界強國子民。
丹山編譜委員會
張氏族譜序言二:
寥廓宇宙,大千世界,萬物競生,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萬姓運生,各有其根。我之張氏,源出清河。枝繁葉茂,而果隨風衍,遍佈天下。時過景遷,后輩何以憶之根源?乃仗記載,而國本有史,事必有傳,家應(yīng)有譜也。
早雖有譜,但年久失修,又經(jīng)革命,尚存無幾,何從考證?有人問我,你直系祖先是誰,你是第幾代,是何輩字?我無言與對,因我從來就無見過張氏族譜,何與言對?
今逢盛世,人才輩出,涌現(xiàn)一批有才華,有愛心的志士,為寫好族譜,夜以繼日,費寢忘食,上查閱歷史資料,下逐戶登清素材,可謂艱辛也!今應(yīng)丹山宗親中南會長之邀,為族譜寫序言,我何德何能,當此大任?但盛情難舍,幸我是從事生物基因研究工作的,與寫族譜有大同小異之處,那我就涂寫幾句吧!
我所研究的重點目標之一便是以基因為基礎(chǔ),構(gòu)建地球所有生物的生命之樹。地球物種生生不息,不斷繁衍,在漫長的演化歷史過程中,新的物種始于舊的物種,因適應(yīng)不同環(huán)境而得以繁衍,是以構(gòu)成當今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世間所有物種均是枝繁葉茂的生命之樹的分支,均由共同祖先演變分化形成,推演物種與物種之間的譜系關(guān)系,溯源物種演化歷史,是現(xiàn)代生命科學的重要根基。生命之樹則記錄了每種物種的特定基因,和它們代代傳承和變化過程。
同理,人類社會里每一族裔均是我們共同祖先的分支,每個個體是人類大家庭里的一員,修家譜,建張氏族譜,記錄歷史,溯本追源,對于家庭族群乃至整個社會意義重大,盡管世事變遷,時事變化,使得我們散布于世界各地,然而我們身上仍流淌著家族的血液,銘記著家族的基因和文化。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我們的健康狀況,行為模式往往是家族基因遺傳的結(jié)果,家譜族譜正是記載了家族的基因傳承和變化過程。也明白地告訴我們家族的源頭,流派,祖上直系,遷陟途徑,經(jīng)歷故事。沐祖德,尊祖訓(xùn),代代承傳,能使各地后裔們永不忘本也。
張國捷
序言三:
金門青嶼張氏族譜是1474年(明成化甲午年)張凱字世勛與泉州通政第始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四孫偕長孫于堯續(xù)修。戊辰長夏月幾望(康熙廿七年1688年)山棲野史張若仲吉友氏為青嶼玄孫士弘、汝璋修譜寫了序言。遷居漳浦邑東之彥典公,數(shù)傳至世維公之子汝璜,蜚聲文壇,于康熙九年歲次庚午1690年修譜,請進士林琛寫了譜序。清同治七年歲次戊辰1868年同安東園張庭之續(xù)修青嶼譜。民國二年歲次癸丑,1913年張克詠續(xù)修青嶼譜。1991年張榮強續(xù)修青嶼譜。2002年7月臺灣高雄張鄰錦宗親到漳浦復(fù)印一部修于1701年張方炎(1653—1710)重修,張云渠(1752—1820)年續(xù)修之《古致丹山張氏族譜》世系、內(nèi)容、史料豐富完整之巨譜。余置之案頭,歡欣拜讀、探索、考研,列為珍譜藏之。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