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本:線裝十六開大闊本
頁數(shù):62頁
排版印務(wù):錦秋文譜/中華家譜館
紙張:一級宣紙
電話:18595903344 18530831893
網(wǎng)址:www.trophymuskiecharters.com
序言
國家修史,地方撰志,宗族建譜是中國的古老文化。人有功于國,得載史冊名垂千古,有德于地方,能記入方志流芳百世。而祖宗養(yǎng)育、繁衍后代、奠樹家風(fēng),傳承久遠(yuǎn),對后裔功德至大,故應(yīng)感戴其功德,永志不忘。建立族譜就是感祖恩、承祖澤、宣揚(yáng)孝道、教育后代,光大族風(fēng)的最好方式。史、志、譜都是歷史,“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底蘊(yùn)深厚的民族文化,對國人道德、品格、智慧的形成和提高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史和志由國家承修,而譜牒要靠宗人完成,只有宗族眾人具有敬祖親宗的理念,有人倡導(dǎo),有人響應(yīng)并付諸行動,才能完成建譜和不斷續(xù)修的工作,從而保障整個宗族譜牒的完整和連續(xù),唯有如此,才能讓祖宗功德永不泯滅,使姓氏正本清源,脈絡(luò)祥明,歷久不紊,從而使國族之人無論相隔多遠(yuǎn),歷史多久,年齡如何懸殊,總能祭祖有地,認(rèn)祖、聯(lián)系論敘世輩,有據(jù)可循,并可全面了解整個姓氏的相關(guān)情況,從而達(dá)到敬祖親宗,互勉互勵的效果。
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不安,追宗祭祖之道湮沒不彰,人情淡漠,宗族渙散,九族不親,子不知父名者,大有其人,雖知祖明者,寥而無幾,族人后代子孫待要入譜,重續(xù)家譜之舉迫不容辭。
據(jù)史料記載,李姓至今有3100多年的歷史,李姓源自贏姓,其始祖皋陶為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直系后裔,皋陶后代理征因辦案公正,得罪了紂王,被暴君處死,其妻帶兒子利貞,逃難以木子為食才得以活命,將理性改為李姓,李利貞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族人源于曲阜,脈發(fā)偃六(固始和六安)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其后代分為兩支,一支在隴西(今甘肅臨洮)為隴西房,一支在趙郡(今河北邯鄲西南)為趙郡房,后來隴西房又分為三十九房,趙郡房分為東、南、西三組。
古隴西今甘肅臨洮,因為地處隴水之西而得名,臨洮得名因地處洮河之濱;是先秦西端抗御外侵的軍事、文化、政治中心;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從臨洮城北三十墩的洮河?xùn)|岸開始修長城,一直向東延伸到遼東,構(gòu)成了秦代長城的基本輪廓;西漢初隴西郡仍然是西部軍事政治門戶,臨洮逐步發(fā)展成為絲綢之路,出長安后的第一個重要驛站和商埠;唐朝臨洮是西防吐蕃南防羌族的軍事重鎮(zhèn)。
在臨洮縣城西,有寶鼎山(下李家)曹家大山(下李家)兩個李氏祖先陵墓,從秦漢到民國年間,一直是李氏后裔祭祖之地。
“隴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李氏文化不僅是某一地區(qū)的文化,更是天下李姓人尋根祭祖之根本和精神之依托。
東漢、三國時代,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東北發(fā)展到今遼寧一帶;唐代以后,出于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布地更為廣泛。
現(xiàn)李氏家族從隴西遷徙,世祖有的遷往寶坻李家河,有的遷往蘆臺(漢沽),遷徙定居寧河潘莊的世祖,墳瑩墓在潘莊東南小河?xùn)|,后來世輩系支太多,墳塋墓地很大,各系支遷出,各系支遷入地沒有記載,不詳。我十五世祖遷至潘莊南李家園(現(xiàn)名小南莊)村西北處。李氏家族族譜焚毀、缺失嚴(yán)重,至使世租至十四世祖的族譜無法考證。因沒有任何族譜和資料,所以此族譜只能從遷至小南莊村的十五世祖,開始續(xù)修記載,有不妥之處,望:故祖及三代宗親以上承諒。
此次立譜,加深了族人對全族的了解,加強(qiáng)了族親間的聯(lián)系,增進(jìn)了親情,實是闔族一大幸事。更值得欣慰的是,我李氏族人都能繼承和發(fā)揚(yáng)祖宗遺風(fēng),守德向善,勤勉精進(jìn),誠望全族再接再勵,共創(chuàng)我族幸福美好的未來!祈愿我族英杰輩出,枝繁葉茂,長盛永昌。
《李氏家譜》編委人員名單
編委會主任:李鳳祥
副 主 任:李瑞英
委 員:李瑞勤 李瑞庭 李瑞寶 李瑞俠 李瑞增
李瑞華 李瑞全 李瑞富 李瑞朋 李瑞森
李瑞成 李瑞清 李瑞
主 編:李瑞成
副 主 編:李瑞增 李瑞朋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jī)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