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人文天祥曾云:"家之有譜猶如國有史也。史以記實,譜以昭穆。昭穆明,則家派無可不顯!"一國無史便難明興衰,一族無譜則難知世系。
回首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雖朝代政權更迭不休,家族文化卻歷久彌新、延綿至今,這與家譜發(fā)揮的作用密不可分。那么一部完整的家譜到底都記載些什么呢?修撰家譜又有什么意義呢?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家譜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屬于以表譜形式記載家族世系繁衍和重大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
一部完整的家譜內(nèi)容十分龐雜,一共包含有譜名、譜序、譜例、譜論、恩榮錄、遺像、姓氏起源、家訓、祠堂、五服圖、世系表、家傳、譜系本記、族產(chǎn)、契據(jù)文約、墳塋、名跡錄、任宦記、年譜、藝文著述、字輩譜、領譜字號、續(xù)后篇、捐資人名等共計二十四項格式。
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當屬姓氏起源、世系表、家訓和家傳。沒有家譜記載"姓氏起源",我們便不能知道自己來源于何處,更無法將其傳承下去。
世系表則囊括了所有家族成員,并清晰記錄成員間的親屬關系,使人一目了然。家訓在助推傳統(tǒng)宗族教育方面具有顯著作用,它主要推崇"忠孝仁義、清廉勤儉",如流傳至今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家訓族規(guī)對家族成員的規(guī)范與約束力很強。
家傳具體分為列傳、內(nèi)傳和外傳,專門記述族中偉人英豪的事跡,屬于傳記體。家傳旨在以前人事跡樹立后人學習榜樣,從而進一步光耀門楣。
一部家譜也許無法將上述格式盡數(shù)用到,但譜序、譜例、家規(guī)、傳記等主要格式一定會被使用。家譜也正是憑借如此詳備的格式才得以流傳后世。
關于中國家譜的起源問題,歷來就爭議不斷:一說于周代起始,一說起源于秦漢時期,更起源于周以前,甚至更古早的結繩家譜。如果我們根據(jù)文獻記載和出土的甲骨文字進行考證,"我國家譜于商周時期濫觴"這一說法是比較可信的。
商周時期,國家專設史官負責記錄王室、貴族譜系,并將其整理匯集成書。我國譜牒文化方向的最早著作《世本》,便是一部初具體系的各姓世系總譜。魏晉時期,家族修譜之風初盛,各姓宗譜與各家族的家譜開始出現(xiàn)。
北宋時期,歐陽修開創(chuàng)歐式族譜、蘇洵創(chuàng)建蘇式族譜。宋代以后,家譜作為選拔官員、門第姻親嫁娶的參考作用逐步喪失。編纂家譜的目的向分辨親疏、睦族收族,提倡"親親之道"等方面逐漸轉變。
明清以后,掌權者大力鼓勵民間纂修家譜,使得家譜數(shù)量大增,出現(xiàn)了"家家有家乘、戶戶有譜牒"的盛景。每次修譜,也需要合齊族之力共同完成。
家譜中包含的族規(guī)、家訓等,對家族成員的言行舉止作出規(guī)范與要求,有助于培養(yǎng)家族成員樹立正確的三觀世界,推動美好家庭氛圍的建設。例如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顏氏家訓、柳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對于現(xiàn)世來說,都是很好的教材范本,對于規(guī)范品性和培育操行有著積極意義。
家譜所維系的范圍不僅只是一個家族,更是整個民族。在我國,一個龐大家族的遷徙、發(fā)展過程被形象地概括成為“開枝散葉"。而落葉總要歸根,有歸根之處才有心的安穩(wěn)。
而通過對家譜的研究及考據(jù),海外眾多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需求也可以得到滿足!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