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元昌清丈執(zhí)照(羅廷先遺留)
元章公《清丈執(zhí)照》:“茲查得廣南縣弐區(qū)德魯鄉(xiāng)那柳村業(yè)戶羅元章所有,坐落董平田陸坵,新定中下則,計壹畝三分零厘零毫,業(yè)經清文明確,分別公告畝積業(yè)權,期滿除編造圖冊備查,歸口登記,并分別廳縣存根備查外,合行發(fā)給那字第0091號清丈執(zhí)照一張,仰該戶祇領收執(zhí),永遠遵守,切記此照。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一月?!?/span>
據張庚年《云南清文概述》中說,當時財政廳由度支科長劉潤之(后改由張培光)兼辦事宜,專設清丈處,附設清丈人員養(yǎng)成所,負責培訓。各縣設清丈分處,由財政廳委任分處長總攬其事。分處下設總務組、業(yè)內組等。先在云南昆明試辦,后陸續(xù)推廣至呈貢、玉溪等地,全省原定分9期進行,后因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改為7期,限至民國二十七年底完成。清丈對人民既有利的一面,更有害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清丈后部分解除了農民負擔不均的現象,改變了原來有田無糧、有糧無田狀況。過去的管業(yè)憑證因人事變遷、世事動亂、巧取豪奪、判斷難據。經清丈后,業(yè)權確定,可免無謂之訴訟。但政府的清丈目的在于增加稅收,而不是減輕人民負擔,所以考核清丈業(yè)績標準是視其田賦是否增加。而有些地方還以提高土地級別來增加農民田賦,甚至在測量上舞弊,加重了農民負擔。另外其收取的執(zhí)照費也是政府一筆巨大收入。陸崇仁、張塔光之流后來成為云南巨富。解放前夕,攜財私投國外。一張清丈執(zhí)照,是一段農民苦難史。
羅介唐《我參加土地清丈的經過》中說:在20世紀30年代初,云南省主席龍云決定廢除舊的田賦制度,把所有耕地重新丈量,發(fā)給業(yè)主執(zhí)照,固定交納糧賦。這對減少土地糾紛,增加地方財政收入,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成為貪官污吏中飽私囊的一個渠道。這項工作由省財政廳負責,分期分批進行。在進行清丈之前,先培訓人員,培訓機構為“云南省清丈養(yǎng)成所”,學員學習期滿,省財政廳發(fā)給委令,分配到縣清丈分處工作。測量儀器是簡易的“測斜照準儀”,測板上以“方框羅針”認準方位,能準確的把“地物”和“地貌”測出來……。
陸樂潤《1933-1948年的廣南財政》中說:民國18年(1929),云南省各縣所有耕地面積省財政廳實行分批丈量,分三等九則,把田地分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為上中下則。如上上則為好田,下下則為差田(三年兩不收)。每個農戶都發(fā)給清丈執(zhí)照。廣南縣為第三批清丈縣,在廣南成立“云南省廣南縣清文分處”,分處長張受年由省財政廳委任,設有總務科、內業(yè)科、外業(yè)科和一個初級評判委員會??倓湛萍s30人、內業(yè)科約80人、外業(yè)科分8個小組,有組長及測繪人員100余人,初級評判委員會約10人。后改為“廣富清丈分處”,負責廣富兩縣清丈工作。在清丈過程中,清丈人員貪污受賄,徇私舞弊,致使一些等則定高、定低和畝積擴大、縮小。他們到了村寨就要群眾殺雞殺鴨招待,對行賄者就把等則定低或把畝積縮小,反之就多算畝積或提高等則,以致征收耕地稅時群眾叫苦連天,有的總產還不敷稅糧。如西洋鄉(xiāng)的老寨村,耕地多是石山地,只能種包谷雜糧,清丈時把瘦地定為中上則,造成農民負擔過重,每年都要到外地購糧交稅,農民紛紛棄田逃亡。又如西洋鄉(xiāng)普固村,清丈時把田定為中上則,而且是田少畝積多,每年生產的糧食不敷納糧稅,村民大部分棄田逃走。
民國25年(1936)9月,全縣組織清丈田地,專業(yè)人員有200余人。民國29年(1940)5月,全縣清丈田地結束,共有耕地490936畝。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