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44—1912)
乾隆三年(1738),弓姓家族移居而來至弓莊村,后又有徐姓、陳姓、尹姓、孫姓,相繼落戶本村。因村中弓姓人家相對較早的來此定居,故村名以弓氏定名,為弓莊村。并持續(xù)多年發(fā)展,直至現(xiàn)在。
光緒十三年(1887)的8月13日,黃河五橋段處決口,鄭州以北地區(qū)包括整個祭城一帶,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水災。
光緒二十五年(1899),鄭州地區(qū)遭遇大旱,弓莊村(花錄坡)一帶民眾大多外出逃荒度日。
宣統(tǒng)二年(1910),鄭州市劃城鄉(xiāng)為7個區(qū)域,設立7區(qū)自治會,區(qū)下再設段。7個區(qū)分別為:城廂區(qū)(魯公祠)、人和區(qū)(南曹)、仁親區(qū)(王許)、永康區(qū)(黃岡寺)、長樂區(qū)(蘇屯)、安定區(qū)(大京水)、宣平區(qū)(祭伯城)。此7區(qū)均為縣屬區(qū)。弓莊村隸屬宣平區(qū)。
中華民國(1912—1949)
民國元年(1912),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為臨時大總統(tǒng),祭伯城一帶仍維持現(xiàn)狀。
民國8年(1919),鄭縣發(fā)生了為時5分多鐘的地震,弓莊村隸屬的整個宣平區(qū),都有明顯的震感。
民國9年(1920)11月7日,鄭縣又出現(xiàn)了為時7分多鐘的地震,弓莊村隸屬的宣平區(qū)均有明顯震感。
民國14年(1925)的夏天,大雨傾盆,平地水深數(shù)尺,弓莊村一帶房屋多坍塌、田禾被淹。
民國16年(1927)的6月10日,馮玉祥擔任河南省主席,實行一革新措施,弓莊村隸屬的宣平區(qū)民眾受益。
民國18年(1929)的1月,鄭縣政府頒布了婦女放足的文告。文告要求15歲以下婦女一律放足。從此,鄭縣婦女的纏足的陋俗得以徹底的廢除。
民國19年(1930)的4月5日,鄭縣驟降冰雹,大如鵝蛋,小如棗杏,地面冰雹集厚2--5寸,弓莊一帶的麥子損毀嚴重。
民國20年(1931)1月,狂風大作,飛沙四起,白晝黑暗。弓莊村一帶的麥苗均遭受了嚴重的損害。
同年9月,陰雨連綿20余日,河水泛濫成災。弓莊村一帶的房屋均有不同程度的倒塌。
民國22年(1933)的8月,鄭縣蝗蟲成災。以致弓莊村一帶的秧禾被嚴重損毀。
民國24年(1935)的7月24日,大雨傾盆,賈魯河等河流滿溢了弓莊村一帶,致使多所村莊房屋倒塌無數(shù),村民受災嚴重。
民國26年(1937)的5月1日,鄭縣晝夜間發(fā)生地震兩次,有輕微震感。
民國27年(1938)的6月9日,蔣介石為阻止日軍西進,下令在鄭縣花園口鄉(xiāng)豁開黃河大堤,釀成了震驚中外的黃河大決口事件。此事件直接造成了弓莊村隸屬鄭縣三區(qū)的50多個自然村被淹沒在了一片汪洋之中,莊田頃刻被毀,房屋坍塌,成為“黃泛區(qū)”。民國31年(1942)的秋天,河南大范圍出現(xiàn)嚴重旱情,麥秋顆粒無收,致使餓死300萬余人。弓莊村一帶也未曾幸免,百姓也餓死較多。
民國32年(1943)秋,鄭縣再次發(fā)生罕見的蝗蟲災害。從東向西漫布全縣,飛蝗遮天蓋地。不無夸張地說,蝗蟲所到之處,莊稼田禾幾乎殆盡。弓莊村隸屬祭伯城鄉(xiāng)的部分百姓被迫背井離鄉(xiāng),攜家?guī)Э谕獬鲋陵兾鞯鹊靥踊闹\生。
民國37年(1948 )的10月20日,鄭縣戰(zhàn)役打響。駐守在祭伯城一帶的國民黨軍隊和解放軍剛一交戰(zhàn),便紛紛潰逃。于同月的22日的凌晨5時,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一縱隊攻占鄭縣城,鄭縣宣告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鄭縣第三區(qū)在祭城村召開群眾大會,以慶賀祭城人民即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當時,弓莊村隸屬祭城三區(qū)。
1950年2月鄭縣,弓莊村隸屬祭城第三區(qū)開始實施了土地改革政策,成立了農會。農會主席為弓莊村村民陳老軟和王同聚同志。當時無地、少地的農戶分到了土地;沒有房子居住的農民還住進了統(tǒng)一收回并分攤出來的地主富農的房子,
同年的10月13日,天降暴雨,并持續(xù)半月有余。造成賈魯支河、潮河等13處決口,鄭縣第三區(qū)的弓莊村、小郭村等14個村莊不同程度的受災,水掩麥田。房屋倒塌。
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反革命條例》,鄭縣第三區(qū)全面開展了宣傳貫徹活動。
1951年3月,弓莊村村民王文亮同志、陳遂成同志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村中第一批共產黨員。
1951年的4月,由弓莊村領導人王文明帶領村民們籌建了花溝王小學。當時有這樣一個順口溜,反應出了弓莊村民重視教育的心聲:叫聲大嫂不要笑,再等幾年沒人要;要問這是為什么,因為大嫂沒文化;成年人要掃盲,少年兒童入學堂。
1953年2月23日,鄭州市郊委委派工作組到第三區(qū)的西錄莊村(弓莊村當時隸屬西錄莊村),開展了新婚姻法的宣傳試點工作。
1953年的4月11日,天降嚴雪,花錄坡一帶的農田麥苗受凍 嚴重。直至中旬,天氣漸漸轉暖之后,幾乎被凍死的麥苗才得以重新復發(fā)。
1953年10月,花錄坡一帶的村莊農戶開始組建了互助組。
1954年的8月12日,大雪連降數(shù)日,鄭州第三區(qū)的南錄莊鄉(xiāng)等農田受災,糧食產量減收八成以上。
1955年 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了新版人民幣,并以舊幣換新幣。
1956年10月,祭城區(qū)的初級農業(yè)合作社逐步發(fā)展為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弓莊村大部分的村民積極入社。各村的集體經濟逐漸形成。
1957年10月,因連續(xù)兩個多月無降雨,祭城區(qū)出現(xiàn)了自1942年以來最為嚴重的旱情。村民千方百計抗旱種麥,以確保小麥得以及時播種。
1958年的10月份,弓莊村大搬家,弓莊村自然村全村整體搬至宋莊村居?。荒匣贤踝匀淮灏嶂镣跚f村居住。直至1959年的9月份,歷時一年之后弓莊村又搬回了原籍。
在“左”派的思想影響下,東郊人民公社實施了多項激進措施:1.深翻土地、大煉鋼鐵、勞動力集中,社員們實行集體吃住、進行深翻土地的打擂比賽。農戶家的鐵鎖等鐵質用品被統(tǒng)一收集起來用于煉制鋼材。2.實行集體大搬遷,合并居民點。拆掉的木材等被用來修建敬老院等設施。3.村村廢除家庭小灶,成立公共食堂。4.開展“插白棋”等富有左派色彩的集體活動。
1960年6月,經過東郊人民公社多個村莊參與的東風渠主體工程竣工。弓莊村的部分村民參加了該工程的實施開挖工作。
1960年的9月,鄭州一帶地區(qū)出現(xiàn)了自然災害,東郊人民公社食堂的糧荒加劇,社員們因饑餓嚴重,相繼出現(xiàn)了全身浮腫等疾病。
1960年11月,弓莊村組織村民防風固沙,大搞植樹造林活動。
1961年的5月,祭城區(qū)集體學習了《中央關于農村人民公社條例》?!稐l例》中規(guī)定,恢復“三級主體隊為基礎”的社隊經濟體制,三級即即公社、大隊、生產隊。
1961年12月,祭城區(qū)的集體食堂全部解散,開始恢復之前的家庭小灶模式。并實行借地、允許社員開墾小片荒地的規(guī)定。規(guī)定每人可以借到2--3分土地,以適度地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
1963年的3月,魏莊村并入到了花溝王大隊,轄魏莊、弓莊、南花溝王、北花溝王、牤牛趙5個自然村。是年,祭城公社根據(jù)鄭州市的統(tǒng)一部署,大搞“割資本主義尾巴”,并收回農民的自留地、借地。但命令禁止養(yǎng)豬養(yǎng)羊等。
1964年的8月9日,鄭州東郊一帶開始降雨,之后持續(xù)陰雨天氣長達60 天左右,降雨量達到410毫米。造成了新中國成立之后最大的一次內澇災害。祭城公社以及弓莊村的秋作物嚴重受災。
本年的11月,弓莊村組織全體村民開挖“民兵溝”。“民兵溝”的跨度從鄭州市林場(鄭州森林公園)直至賈魯支河,長約3公里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弓莊村的排澇問題。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全面發(fā)動,祭城公社的部分學生停止上課,進行所謂的“停課鬧革命”運動。批斗“走資派”、“當權派”、“牛鬼蛇神”等莫須有的社會群體。各類各級干部均停止辦公,但也仍未曾幸免于難,屢次遭到批斗。此運動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了嚴重災難的內亂,使黨和人民遭受到從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1967年的2月,河南省成立“河南二七公社”和“河南造反總會”等組織。
1969年的11月,祭城在八里廟村北部的東風渠上開始修建一座攔水閘,于1970年的5月建成竣工并投入使用后,以灌溉農田。弓莊村的村民參加了修建工作。
1970年6月,祭城公社試種水稻,于當年獲得成功。弓莊村遂即開始了水稻種植,并逐步擴大了種植面積。
1971年1月14日,鄭州市1970年度的中學畢業(yè)生被統(tǒng)一下放至祭城公社,俗稱“知青”。為安置大批知青,祭城公社專門設立知青農場,各大隊設立知青連隊。弓莊村在當時設立有“知青19連”,在弓莊村為時兩個月。期間,整體19連遷入邙山,為邙山植樹造林的重點工程,奉獻了力量。
1975年春季,鄭州市興建了馬渡引黃自流閘和六堡引黃干渠。六堡引黃干渠途徑花園口鄉(xiāng)和柳林鄉(xiāng)的部分村莊,由鄭州市林場東北部進入祭城公社?;贤?、弓莊、魏莊、八里廟4個大隊最后進入東風渠。
1976年1月8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逝世,終年77歲。祭城公社統(tǒng)一組織了追悼活動,并設立靈堂,祭奠哀悼。
1976年7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同志逝世,享年90歲。祭城公社集體組織開展了哀悼活動。?
1976年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同志逝世,終年83歲。全國人民萬分悲痛。祭城公社、各機關、學校等單位紛紛致以沉痛哀悼。弓莊村全體村民也都設靈堂悼念一代偉人。
1980年秋季,祭城公社在東湖等地區(qū)的黃河灌區(qū),因秋種不易耕耙播種,便推廣了山東省魚臺一帶的免耕法播種技術,提前播種小麥。通過此播種耕種技術的普遍使用, 使小麥的生長期有所延長,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1980年8月,原花溝王大隊分為了三個大隊。分別為北花溝王大隊、魏莊大隊和弓莊大隊。弓莊大隊轄2個自然村,即弓莊村和南花溝王村。由第二村民組的王文德同志擔任黨支部書記;岳金水同志擔任村主任;徐土軍同志擔任村委會計。
1981年2月24日,祭城公社各大隊組織學習“控制我國人口增長,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國家計劃生育政策。
1983年的4月,為響應上級政府“一手抓糧食,一手抓養(yǎng)殖業(yè)”的政策,弓莊村村民開始承包土地、開挖漁塘,養(yǎng)殖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
1989年,弓莊大隊、北花溝王大隊以及魏莊大隊統(tǒng)一籌劃并擴建了花溝王學校。三村村委在統(tǒng)一籌款不足的情況下,號召動員三個村莊所有村民每人捐款80元,終于建成了花溝王學校的教學樓。花溝王學校集含著三個大隊所有村民群眾的愛心,充分體現(xiàn)了人們對教育事業(yè)的重視程度。
1990年春季,弓莊村辦起了村中第一個駐村企業(yè)——化學助劑廠。
1993年春季,弓莊村與投資方共同創(chuàng)辦了中外合資企業(yè)——永威服裝廠。
1994年春季,弓莊村又辦起了村中第二個村辦企業(yè)——石棉瓦廠。
1994年12月,鄭州市政府規(guī)定,各行政村的領導班子要每隔三年換屆選舉一次。是年,祭城鄉(xiāng)的共計15個行政村,第一次進行了村委和黨支部的換屆選舉工作。
1998年7月,弓莊村共投資200余萬元,在村中修建一條柏油路。柏油路從弓莊村村口修至鄭州市林場(國家森林公園),全長約2公里。
1999年12月,弓莊村全體村民用上了河南有線電視,豐富了人們業(yè)余文化生活。
2000年春季,弓莊村投資30余萬元,在村中打深水井一眼,從此,弓莊村村民用上了干凈衛(wèi)生的溫泉自來水。
2002年5月,為響應政府建設鄭東新區(qū)的號召,上級對弓莊村第一次進行了房屋測量,為弓莊村全村的整體拆遷做出了最初的準備工作。
2003年6月,北京出現(xiàn)了第一例非典型性肺炎(簡稱“非典”)疑似病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我國衛(wèi)生部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鄭重宣布:“團結一致,共度時艱,認真落實中央的重大決策和部署,廣泛加強與國際的合作,眾志成城,克服“非典!”經過國家政府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于2004年的3月,歷時不足一年,“非典”疫情得到控制,防治非典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在此期間,弓莊村民積極配合上級政府以及村委、黨支部的各項防治工作,沒有出現(xiàn)一例“非典”疑似病例。
2011年5月,弓莊村響應鄭州市政府建設鄭東新區(qū)以及龍湖開挖工程的號召,于2011年的5月28日前,順利完成村莊的整體拆遷工作。
因配合鄭東新區(qū)龍湖的開挖,原村地址需要進行修路、綠化,村莊的墳地也因此遷走。2013年3月,經村兩委決定,在滎陽北邙購買12畝土地修建了村莊的集體墓地。于2013年5月,弓莊村全村的墓地全部遷至北邙公墓。
2014年,弓莊村榮獲中共鄭州市鄭東新區(qū)龍湖工作委員會“優(yōu)秀基層黨組織”。11月份村委順利完成換屆選舉工作。
2015年,弓莊村榮獲中共鄭州市鄭東新區(qū)龍湖辦事處2015年度工作“先進集體獎”。
2016年1月,國家開始開放二胎政策,弓莊村獲中共鄭州市鄭東新區(qū)龍湖工作委員會龍湖辦事處2015度工作“五好”婦代會獎。
2016年7月份,弓莊村的安置小區(qū)龍興嘉苑房屋已分房完畢,回遷入住在即。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