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縣城關(東門、西門)支脈系出四世祖際隆公。據(jù)本族老譜記載:“四世際隆,明武顯將軍。原籍陜西西安府高陜縣,民籍后因陵邑失守避難,自北面而東,寄籍江南鎮(zhèn)江府丹徒縣(今江蘇鎮(zhèn)江市丹徒鎮(zhèn))住居。迫后國朝(指清朝)定鼎,遷居河南光山縣。墓在縣西十里墩。傳子一:昌祚。陳氏,刺贈夫人,墓在江南,有孫一鵬、一麟、一驥:曾孫光裕、光先在彼紹祀?!保它c編者加)從譜中上述文字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本宗支的四世祖劉際隆,是明朝末年的一位“武顯將軍,”原籍陜西西安府高陜縣,西安府是明洪武二年置名,就是現(xiàn)在的西安市,“高陜縣”有誤,高陜縣應為現(xiàn)在的西安市高陵縣。據(jù)載“秦時有高陵縣,因縣東有高陵邑,又因縣南有秦政原,形似高陵而得名”,已延至今。下面說的“因陵邑失守”也應指的是高陵縣東的高陵邑(邑、通常是皇太后和公主的食邑封地)。為了避難,以普通百姓身份舉家自西方向東走,到江蘇鎮(zhèn)江丹徒縣住下了。清朝建立,局勢穩(wěn)定后,攜子昌祚、長孫一驥返回故里,而還另有五個孫:一麟、一鵬、一鶴、一鰲、一駿及曾孫等家人仍留在了那里,走到河南光山縣便居住了下來。至于因何故沒有回到老家陜西留在了光山縣而不得細考。這便是光山縣城(東門、西門)遷光的大致情況。本宗自始祖創(chuàng)業(yè)至后裔,不失詩、書、禮、樂之家風,不乏膠庠之士,泮水之儒滿門?!霸姇^世,禮樂傳家,”圖新溯源,謹修家乘。立派字:增、敬、尊、際、昌、一、光、雁、紫、卜、映(為西門,多數(shù)現(xiàn)住新縣)、日(為東門,多數(shù)現(xiàn)住光山);十世祖劉卜寅(監(jiān)生)繼撰:象、功、昭、德、福、履、綏、之;后又于1891年修譜時,由十二世祖功酸繼撰:永、振、家、聲、延、年、萬、世新派字,經(jīng)緯清楚,不亂宗支,歷十數(shù)代。
四世祖際隆裔孫一驥,勃封文林郎;曾孫光裔,為乾隆壬子(1792年)科貢生,刺增文林郎二品封典;光裔長子雁名刺授文林郎,次子雁題,己卯(1819年)科舉人,于第二年庚辰(1820年)科進士,歷任山東萊州高密縣知縣、浙江海防同知、富陽縣知縣、甲午科鄉(xiāng)試考官、銅仁縣知縣、南陵府知府、銅仁府知府、貴東兵備道兼布政使。賞戴花翎,刺增榮祿大夫。二子、三子、四子皆有學業(yè)功名,飽學之士及各類人才枚不勝數(shù),縣檢察院劉勇、信陽市政協(xié)委員光山東城委姚圍孜村支書劉福榮副為本支第十六世裔孫?,F(xiàn)已派衍延至十八世,僅光山東門一支現(xiàn)有數(shù)百人,廣布全國各地,實為名門望族。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注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注
掃一掃,手機訪問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