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99激情视频_高清无码人妻中出亚洲_成年无码动漫在线h_欧美亚洲肥熟香蕉


《金城魏氏四房家譜》(2017版)后記



金城魏氏四房家譜(2017版)后記:

金城魏氏四房門中,學(xué)子比比皆是,可擔(dān)家譜編修大任者,車載斗量。承蒙其奎、學(xué)祥二位宗親抬愛,有幸參與《金城魏氏四房家譜》編修,實感責(zé)任重大。受命以來,兢兢業(yè)業(yè),誠惶誠恐。

《金城魏氏四房家譜》編修,2006年,由魏其武(東灘21世)、魏家福(西溝22世)、魏秀和(蔣家灣22世)、魏家寶(北灣22世)等宗親最初倡議,得到魏其仁(蔣家灣21世)、魏其榮(貢井21世)、魏志樂(瓦窯子22世)等宗親的支持,由魏其奎(東灘21世)、魏學(xué)祥(王峴21世)二位宗親組織牽頭,于2012年04月03日,在白銀萬盛大酒店北海廳召開《金城魏氏四房家譜》編修協(xié)商籌備會第一次會議,至2012年10月07日,在皋蘭什川五福亭舉行祭祖及金城魏氏四房家譜編修委員會成立大會,啟動《金城魏氏四房家譜》編修工作。

2012年04月30日,我有幸參加了在蘭州市安寧區(qū)都市春天吉祥如意廳召開的金城魏氏四房家譜編修協(xié)商會議,并參與了2012年10月07日,在皋蘭什川五福亭舉行的祭祖及金城魏氏四房家譜編修委員會成立大會。被金城魏氏四房宗親的團(tuán)結(jié)、友愛的家族親情所打動,也對家譜編修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

2015年05月24日,在金城魏氏四房家譜編修委員會的正確指導(dǎo)下、十一世諱秉琳一支宗親的大力支持下,由我主編,房弟王峴大壩灘魏正顯出資的《金城魏氏四房族譜》(諱秉琳一支)在白銀萬盛大酒店發(fā)放。雖然有許多不足,但也得到金城魏氏四房家譜編修委員會的充分肯定。魏其奎宗親題詞、魏學(xué)祥宗親作序。房叔、蘭州魏氏文化研究會會長、金城魏氏大房魏至公宗長題名;房兄、蘭州魏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金城魏氏三房魏列杰宗親題詞。十一世諱秉琳一支《金城魏氏四房族譜》的發(fā)放,為促進(jìn)金城魏氏四房家譜編修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5年08月09日,魏其奎、魏學(xué)祥二位宗親邀請我參與《金城魏氏四房家譜》編修,負(fù)責(zé)家譜資料整理工作。2017年01月29日,金城魏氏四房家譜編修委員任命我為金城魏氏四房家譜編修委員會副主任、主編、辦公室主任(兼)。至2017年07月,《金城魏氏四房家譜》已經(jīng)進(jìn)入樣稿校對和印刷階段?!督鸪俏菏纤姆考易V》告竣之際,作為本此家譜編修的親歷人和參與人,現(xiàn)就家譜編修的基本情況,作如下說明:

一:譜解

金城魏氏四房家譜》(2017版),在冊宗親,約有2500余戶,約10000人之眾。條城地區(qū)宗親,主要居住在青城細(xì)腰子、瓦窯子、東灘、大野渚、下坪、紅灣等地;水川大川渡、白茨灘、金溝口、麻林坪、樺皮川、石嘴子、魏家溝、丁莊、鶯鴿灣等地;強(qiáng)灣西溝、聶家窯、白崖子、月亮灣等地;武川崖渠、新安、獨山等地;王峴大地灘、大壩灘、黃茂井、崖渠水、尾芨溝等地;皋蘭宗親,主要居住豆家莊、蔡家河、河口等地;榆中宗親,主要居住長壽岔、大王家岔、小王家岔、麥山岔、櫻桃溝、平灣、黑莊溝、黑虎、楊峴等地;靖遠(yuǎn)宗親主要居住在金山、泰安、天子、高崖子、三合、大壩、砂梁、南頭、煙洞溝、河靖坪、西灘、羅家灣、東崗嶺、東關(guān)、沙河沿、二百戶、朝陽、中一、楊巷、來窯、大蘆、東升、上淌、牛毛溝等地;平川宗親主要居住水泉、老莊、打拉池、大水頭、閆高崖等地;寧夏宗親主要居住在中寧、海源、中衛(wèi)等地;景泰宗親主要居住在井子川等地;會寧縣宗親主要居住在扎子塬、頭寨子等地。因國家移民,遷移到張掖、金塔、中川、西岔等地。因升學(xué)、參軍、外出務(wù)工等原因,在全國各地生活工作的宗親也有很多。白銀市、蘭州市、榆中縣城、靖遠(yuǎn)縣城、平川城區(qū)、皋蘭縣城是主要的生活居住城市。其中,靖遠(yuǎn)(平川)宗親,約占總?cè)丝诘乃某啥?,靖遠(yuǎn)(平川)是金城魏氏四房名副其實的第二故鄉(xiāng)。

在世宗親中,以20世、21世、22世、23世為主,人口最多。靖遠(yuǎn)大壩、水川蔣家灣、王峴大壩灘等地十九世輩分最大,瓦窯子上莊子有二十六世宗親,輩分最小。

本次家譜編修,系我金城魏氏四房開埠衍派五百余年以來第一次編修總譜,宗親居住分散,編修周期長,組織難度大,經(jīng)費開支多。本次家譜編修信息來源有二:一是金城魏氏四房老家譜,包括:《魏氏家譜》(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國);《魏氏族譜》(秉璋一支、道光十年1830年、魏九闡);《魏氏追遠(yuǎn)報本譜志》(咸豐七年1857年譜、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魏昌期抄錄);《魏氏族譜》(秉璋一支、咸豐八年1858年三月初八日記);《魏氏家譜》(豆家莊同治元年1862年版、魏登科);《金城魏氏譜序》(大清同治四年1865年版、魏華山);《魏氏族譜》(聶家窯魏玉柱抄錄本);《魏氏家譜》(秉璋一支、民國七年1918年、魏朝選);《魏氏族譜》(秉琳一支、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版、魏玉田);《魏宗傳記》(丁卯1987年陽春);續(xù)修《三合堂魏氏家譜》(1989年版、魏育柏魏振鼎);《魏氏四房家譜》(魏尚檀、魏尚楠2005版);《魏氏(川)四房家譜》(魏振忠、2006年版);《金城魏氏家譜》(2006年版、三房魏列祥);《金城魏氏家譜》(2010年、秉珩秉兆、二房魏立鵬);《登泮三子福恒支譜》(2011年、魏其江)等等。老家譜的資料,在本次家譜編修過程中,悉數(shù)照錄,列于各支家譜老家譜錄內(nèi),僅供參考。二是金城魏氏四房家譜編修信息采集表。由宗親本人或者本支負(fù)責(zé)人自愿填寫,整理后反復(fù)校對無誤,錄入家譜。

根據(jù)社會發(fā)展和時代的要求,本次家譜編修,收集宗親的信息內(nèi)容包括:姓名、世次、排行、生卒年月、屬相、葬地,方位、學(xué)歷、黨派、職業(yè)、職級職稱、愛好、技能、榮譽(yù)、工作簡歷、現(xiàn)居住地、婚配狀況、娘家地址、夫婿姓名、生育狀況等信息,力求記述周祥。凡參與本次家譜編修的宗親,在其名下有記述。有子有女的,男丁在下一世次中記述,女兒在其父母名下記述。生一女或者多女的,在下一世次中單獨記述。魏家女兒招婿后生子女隨魏姓的,在下一世次中記述。魏家男丁入贅?biāo)盏?,有子女隨魏姓的,在下一世次中記述,沒有隨魏姓的,不在下一世次中記述。本次家譜世系表,按照各支支系錄制作。以魏氏男丁為主編制。按照舊俗:上下輩之間用后紅色直線連接,以示血脈相通。有女無子者,續(xù)女兒名字,備注為女,以示男女平等之國策。

本次家譜編修,有約二十余支宗親祖上世系待考,界定是否是四房宗親的依據(jù)是:祖輩口口相傳是否是“四房”后裔、字輩排序是否按照四房字輩取名、祖上是否是從條城遷出等信息。祖上世系待考按照已知祖上世系、從大到小錄入。同輩錄入、不分先后次序。

本次家譜編修,根據(jù)傳統(tǒng)家譜格式和族人閱讀習(xí)慣,仿照“蘇體”家譜模式,采用豎版排列編輯。分上、中、下三卷,函套盒包裝。

本次家譜編修中,遷移寧夏的魏氏四房宗親入譜較少,祖輩字輩排序系我四房一支,未能入譜。靖遠(yuǎn)、榆中等地個別宗親,不愿意參與本次家譜編修,只能在其祖上名下作簡略記載。還有很多老家譜中記載遷移外地的宗親,有不知者、有知道不主動聯(lián)系入譜者、有后裔失考者,凡此種種,本次未能入譜。

本次編修的家譜,系“陽譜”,譜內(nèi)有去世的歷代魏氏四房先祖,也有在世的魏氏四房宗親,不宜供奉祭桌,望周知。

家譜乃家族傳家之寶,凡是請到家譜的魏氏四房宗親,須認(rèn)真珍藏保管。翻看時,須沐手謹(jǐn)閱,以示對先祖的尊敬。只能在本族宗親中傳閱,不得隨意借給外姓人查看,不得污損,不準(zhǔn)出售,不準(zhǔn)交換,不準(zhǔn)轉(zhuǎn)讓,不準(zhǔn)隨意傳閱,以保護(hù)家譜的私密性。

二:字輩

本次編修家譜,以明洪武年間,隨明肅莊王朱瑛來甘肅蘭州(后到什川、魏家臺)居住生活的諱魏貴為始祖,依次排序。貴祖次子諱乾公為二世。乾公居住什川,尊為金城魏氏川五房始祖。乾公四子諱成公為三世,尊為金城魏氏四房始祖。按照舊列,尊七世諱秦公為條城魏氏始祖。自秦公以下,各支世系排序,見《金城魏氏川四房11世至25世字輩對照表》。

根據(jù)《金城魏氏家譜》(三房魏列祥、2006年版、卷一、綜述)58頁十九———金城魏氏川五房字輩起源與運用中記載:“先祖有遠(yuǎn)見,后代有字輩。諸祖恐裔至眾多時,視如路人,不復(fù)相識,就在大房演、禹、禎,約成化二年(1466年)立認(rèn)單的基礎(chǔ)上,經(jīng)同商議,擬定了川五房字輩。從貴祖第六世孫起,各房均帶字輩命名,沿用至今”、“164頁:《金城魏氏家譜原序》三房著清、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至成化二年二月二十六日,有演、岳、禹、禎兄弟四人,恐后人丁眾多,不復(fù)相識,視如路人,因立認(rèn)單一次”。分析這些記載,先祖?zhèn)兩套h為后輩取字排輩的事應(yīng)該有,六百年來,金城魏氏各房字輩不亂,也是先祖?zhèn)兞鲜略谙?、高瞻遠(yuǎn)矚的結(jié)果。目前金城魏氏四房各支系沿用字輩的基本情況:

皋蘭豆家莊:際(10)、秉、自、助、成、登。中、全、能、寬、讓(20)。仁、義、統(tǒng)、安、康。太、原、祖、功、盛。川、上、書、田、香(35世)”

皋蘭蔡家河:“子(12)、榜、玄、德、崇、貴、重、和、美(20)、清、寶、善、親、仁、尊、儒、重、道、耀、祖、德,簡、修、進(jìn)、良、崇、圣、希、賢、楊、宗、恩(43世)”

榆中長壽岔:“國(8)、守、光、秉、自、助、誠、登、中、興、文、寶(明)、尚(振、20)、齊(華)、家、爾、益、允、作、善、良(28世)”

青城瓦窯子建議字輩:才(立、23世)、常(永)、輔(光)、世(明)、安、仁、集、義、忠、孝、友、愛、敬、能、重、德、知、書、達(dá)、理、俊、秀、有、成、乾、坤、健、順、顯、宗、耀、祖(54世)”

根據(jù)大多數(shù)宗親的意見和家族發(fā)展的需求,本次家譜編修,對22世以下字輩重新取字排序,在征求廣大宗親意見的基礎(chǔ)上,經(jīng)本次家譜編修委員會研究討論決定,采用十一世秉珩后裔、酒泉金塔21世魏其棟宗親提交的字輩排序方案。已有字輩排序的皋蘭豆家莊、蔡家河,榆中長壽岔宗親,后輩取名,可以按照原有字輩排序取名,也可以按照新排序字輩取名。本次家譜編修,建議金城魏氏四房后裔,今后在給子孫取名時,一定要按照字輩排序,給子孫取一個金城魏氏四房派名(譜名),以便今后家族修譜、宗親交往時使用。除了派名(譜名)外,根據(jù)自身需求,也可以給子孫取一個社會名(身份證用名),用于社會交往活動。

祠堂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有多種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為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的場所。值得注意的是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nèi)的重要事務(wù),也常在祠堂進(jìn)行。“廟”是用來祭祀鬼神的場所。習(xí)慣上,我們把“祠堂”也稱為“家廟”。有關(guān)金城魏氏四房祠堂的記載,現(xiàn)錄如下:

  蘭州廟灘子家祠:《魏氏家譜》(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國)記載:“而吳妣(毓峩公妻)不情愿什川,竹公遵從母親之命,遂于廟灘子卜就吉地,創(chuàng)建家祠,勒石立碑,銘志五房派次。又于北巒山下,貴公始祖墓前,列舉坤、干二公主?!?。這是有文獻(xiàn)記載中金城魏氏四房最早的家祠。

條城第一座家祠:《魏氏家譜》(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國)記載:守官公少有大志,將東灘細(xì)腰莊座宅一處,水地貳拾余畝,楊柳花果樹木六十多株,呈明父母,情愿投歸戶下,座宅施為家祠福地。水地樹木施為國凰公考妣冢下,春秋祭祀之費。其地內(nèi)所出一應(yīng)銀糧額草各差徭,過于南山新懇之窯灣完納,不得累及宰、賽二兄也”。這是有文獻(xiàn)記載中金城魏氏四房移居條城后的第一座家祠。

細(xì)腰子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家祠:《魏氏追遠(yuǎn)報本譜志》(咸豐七年1857年譜、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魏昌期抄錄)序錄中記載:“序東灘合族修祖廟志:自我始祖什川移居條城東灘,后裔不數(shù)十輩人,過千丁。以無家祠,子孫繩繩,瓜瓞綿綿。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敦倫睦族之禮不能一統(tǒng)也。蓋云:立家祠以薦蒸嘗,修族譜以聊殊遠(yuǎn)。我朝圣諭煌煌于人間耳。圣諭廣訓(xùn)曰: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時在乾隆三十七年,有我八世祖承江為戶首,我父合我八世祖承江,九世祖登月,合伙東灘希堯庒貿(mào)易,二伯父法虞、九世祖闕,文武入泮,每人愿于光祖出喜錢拾千文,以為修祠之根源,共貳拾千文存在號內(nèi)生息。且戶首承國公議:照丁齊錢,每丁出錢伍拾文,共交于號內(nèi)。我父并我二伯父二人經(jīng)理數(shù)十年,子母相權(quán)。至五十五年公議修廟,所獲本息及添丁錢,辦木買支磚瓦。戶首并我父我二伯父經(jīng)理造心。修正殿三間,兩廊六間,山門一大間,地基木支轉(zhuǎn)瓦齊備,工成告俊。所費之錢,過下余剩錢貳拾七八錢文,仍在號內(nèi)經(jīng)理。此時,我二伯父為戶族正。至嘉慶四年,我父生意俱各停止,將會錢歸交與我十四世房叔法武法連經(jīng)理十?dāng)?shù)年。時有瓦窯子我房叔福壽分管一半,后我法連叔收交,將賬與我房叔福崇管理。至道光四十五年,戶首九世祖登闕房叔戶首法武二人,閱會錢俱在族內(nèi)人借使,并置業(yè)產(chǎn),約計八九百串之譜。二人折便修獻(xiàn)殿兩廊山門兩邊,隨廈房照壁,將錢費完了。特此云爾。

我父先修祖廟正殿之時,東伙商議,號內(nèi)藉廟外西北角有斜尖子空余地基,私修鋪面六間,同眾公義,以坐生意住站二十年,足歸于廟之業(yè)產(chǎn),以頂?shù)鼗忮X,與號無干。至嘉慶四十年,號生意停止,后與別人住站,廟收租錢后修獻(xiàn)殿之時,一概折毀,添修獻(xiàn)殿,(此處一字:左示字旁右戈)東伙,亦未追尋,此注”。

《魏氏族譜》(聶家窯魏玉柱抄錄本)中記載:魏翁實錄志:魏翁諱承國,字:順廷,五世祖秉珩之曾孫,七世祖相文之三子也,翁之為人賦性剛直,治家勤儉而于公事,頗能出頭,即如乾隆五十五年間閤族建修祠堂,翁之力居多------宗孫魏九闡杏圃氏沐浴拜”。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東灘細(xì)腰子家祠建成33年后的道光三年(1823年),拆除遷建于青城瓦窯子。拆除遷建的原因,沒有任何文字記載。

瓦窯子道光三年(1823年)家祠:青城鎮(zhèn)瓦窯子《魏氏四房家譜》譜序(魏尚檀、魏尚楠2005版)記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為條邑始祖魏秦,在東灘希堯村修建祖廟。后于道光三年(1823)清明節(jié),由族長登闕、法武率合族將祖廟搬遷到秦祖居住過的圣地瓦窯子。重修正殿三大間,東西兩廊分兩院。各修六間廂房,共計十二間。兩院中間修建宏偉壯觀的卷棚大過亭三大間,兩旁修建鐘鼓樓兩幢,北面修建山門三大間,左右開腳門二個,并建廂耳房四小間,較前之規(guī)模更為宏闊矣。可惜,在六十年代文革浩劫中,將我族祖廟拆毀。今之瓦窯子小學(xué),即為舊廟址”。

蔣家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家祠:《魏氏追遠(yuǎn)報本譜志》(咸豐七年1857年譜、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魏昌期抄錄)序錄中記載:“序蔣家灣修立家祠志:蓋聞立家祠,以薦蒸嘗,修族譜,以聊疏遠(yuǎn)。我朝之圣訓(xùn)煌煌,于人間耳。我始祖,自什川移居一條城東灘,過十輩者。至乾隆五十五年,東灘設(shè)立修家廟,上以妥靈爽,下以序昭穆,凡春秋享祀,無誰不駿奔而走在廟乎?!誠東灘之家祠,我合族之所一統(tǒng)也。迨后人丁繁衍,居住于他方者亦多,而居住蔣灣者尤多。雖月正日元,祖父子孫,薦馨薦香,往來相繼,各各不倦。究之阻隔于河,又遠(yuǎn)于路,即不敢告勞,實屬不便。爰于蔣灣有立祠之意焉。然建祠非貲財莫辦。我六世祖選泰,子樞、桐、椿、卿,應(yīng)分居住蔣灣者,所留官場一處,同眾商議,便賣以修家祠。于道光三年,同眾便時值錢,五拾叁千文,存放無人管理。有十一世孫津蘭,舉心經(jīng)理生息。至道光二十二年,同眾算訖,子母相權(quán),約錢不敷八百千之普,又置香火上高車地二畝肆分,價錢及稅銀錢伍拾九千文,除置地過,下余錢柒佰余千。又樞、桐、椿、卿后裔,住蔣灣者,共捐助錢,叁佰四十六千余。又璋祖后裔,住蔣灣者,共捐助錢四拾捌千零。又琳祖后裔,住蔣灣者,捐助共錢六十六千零。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修正殿東耳房,二十四年四月,修山門、西耳房。置地基,通共費錢壹千壹佰捌拾伍千之普。以特此云”。

蔣家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家祠位置,是現(xiàn)在水川鎮(zhèn)順安村二社魏振奎宅基地附近,毀于清同治年間的回漢大仇殺。家祠失火,除山門外,其余房舍都被燒毀。后于民國十年(1921年)左右,璋、琳、璞后裔,將山門拆除,在離村莊附近(現(xiàn)在水川鎮(zhèn)順安村二社魏振伍宅基地)重建家祠,規(guī)模較小。1958年,興辦教育,拆除用于校舍建設(shè)。

瓦窯子“華家廟”:是瓦窯子秉珩后裔修建,十八世文興主持修建,毀于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位置是現(xiàn)在瓦窯子村委會。

瓦窯子“六合會”家祠:瓦窯子秉珍后裔,十四世承愷的六子:登乾、登朝、登信、登泮、登闕、登俊立有廟會,稱“六合會”,其后裔在瓦窯子修建家祠,毀于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位置在瓦窯子二社魏其武宅基地附近。

瓦窯子“六合會”三房家祠:是瓦窯子秉珍后裔,十四世承愷三子登信后裔建造,毀于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位置在瓦窯子魏其烈宅基地北面。

四:祖塋

《魏氏家譜》(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國)記載:成公、毓莪公、竹公、國鳳公,都葬于什川祖塋。“至萬歷三十七年1609),國凰公故,塋葬于一條城之紅峴溝東山腳下立祖。三十九年1611),連氏妣故,亦葬于紅峴溝夫冢右側(cè)并立祖焉。萬歷四十年1612),國鳳公故,搬葬于什川新塋,于父竹公抱腳。其后常氏妣故,亦葬于什川其夫冢側(cè)”?!段菏献愤h(yuǎn)報本譜志》(1943年魏昌期抄錄)序錄中記載:“二世祖國鳳:生于明代,卒葬于紅峴溝東南山坡新厝立祖。妻常氏,卒葬于新厝立祖。生子二:長曰守宰,次曰守賽。二世祖國凰:生于明代,卒葬于紅峴溝東南山坡新厝立祖。妻氏吉姓,大約卒葬于新厝。生子二:長曰守官,次曰守寧。鳳凰兄弟夫妻故之日俱葬一厝,兄弟以為老祖塋”?!段菏霞易V》(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國)記載:“后人傳言:紅峴溝之新塋有國鳳公之冢者,乃謊言也,或葬木主者亦有之矣。蓋事出于有因,情生于可緣,雖古之圣人君子,亦皆深信而不疑也已。觀其秦妣冢下葬主冢者,二世而四冢焉,不得不舉此以揆度也”。后守官公復(fù)居什川,卒后葬于什川堡祖塋。守官公后裔分析:守官公復(fù)居什川的原因之一,就是祖上葬于什川祖塋。從常理上分析,也在情理之中。鳳凰兄弟是長壽岔清康熙三年1664年家譜撰稿人的祖父輩,家譜中對鳳凰兄弟及其配偶的卒日葬地記載的很詳細(xì)。所以,《魏氏家譜》(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國)的記載,更真實。

古人有卒后葬于祖塋,為父母抱腳的習(xí)俗。盡管自三世成祖至八世國鳳,都沒有在什川生活過,但是,去世后,都葬于什川祖塋。

除什川祖塋、青城紅峴溝祖塋外,后十一世秉瑚、秉瑜、秉珩、十二世選泰、遨泰、十三世相僑、相儀等,葬于青城韃子灣。青城韃子灣也是金城魏氏四房祖塋。另外,長壽岔小灣子、豆家莊東澗溝大坪、河口白茨灣都是我四房祖塋。

五:關(guān)于五世先祖的名諱

《魏宗傳記》(丁卯1987年陽春)中記載:“為(惟)四房成,性好外游他方,投軍為國殉難,于子壬班,毓莪受國千戶之職,征兵襲戰(zhàn)陣亡,子升孫鼎兵役,至秦,為毓莪之曾孫。秦兵役十三周,申請退伍,大明世宗諭:一門五代軍戶,聲威浩大,不辭勞苦,不怕困難,忠貞愛國者,封秦卿軍參之職,國有食祿?!弊匀莱晒疗呤狼毓耙婚T五代軍戶”?!段菏霞易V》(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國)中,只記載:“成、毓峩、竹”三輩,無論是從時間跨度上推算,還是和金城魏氏大、二、三、五房世系排輩對照來看,“一門五代軍戶”的提法更客觀更符合實際。七世秦被尊為條城始祖,已經(jīng)沒有爭議。唯獨五世先祖的名諱,需要考證。

青城鎮(zhèn)瓦窯子《魏氏四房家譜》譜序(魏尚檀、魏尚楠2005版)記載:“魏來是由什川中學(xué)教導(dǎo)主任魏公平,一九九五年從什川五房始祖墓碑銘文中抄錄來的;魏清是川五房始祖墓碑復(fù)制碑中錄來的;魏寧是依據(jù)皋蘭豆家莊譜曰:聯(lián)祖之父,系我四房始祖諱成六世孫,即我寧公之曾孫也而來的。依此認(rèn)定:四世祖毓莪之子即為來、清、寧三人”。

本次家譜編修,五世先祖的名諱,按照青城鎮(zhèn)瓦窯子《魏氏四房家譜》譜序(魏尚檀、魏尚楠,2005版)記載的“來”、“清”、“寧”定名。

六:再議誰是大房小房的問題

青城鎮(zhèn)瓦窯子《魏氏四房家譜》譜序(魏尚檀、魏尚楠,2005版)記載:“守寧、守官是大房國鳳生的,守宰、守賽是小房國凰生的。青城瓦窯子、希堯莊等地家譜卻說:守宰、守賽是是國鳳生的,守寧、守官是國凰生的。究竟誰的說法對呢?經(jīng)考查:長樹岔譜中曾出現(xiàn)守寧、守官稱守宰、守賽二兄。再還依據(jù)大房出小輩,小房出大輩的自然規(guī)律來看:我在這次修譜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守寧、守官祖的后裔中,與我守宰、守賽后裔中的同齡人,甚至年齡小的人中,都是我們的叔父,或是爺爺輩。據(jù)此可以認(rèn)定:國鳳生守宰、守賽,國凰生守寧、守官的說法是正確的”。長壽岔《魏氏家譜》康熙三年1664)家譜序言,是歲貢生魏際豫(光朝)敬序,文舉魏際泰(光國)敬書。康熙年間的歲貢生和文舉,是有地位有文化有見識的。從這個角度上看:撰寫家譜的九世諱光朝、光國二位先祖,是不可能把自己的祖父是誰弄錯的。因此,我個人認(rèn)為:國鳳生守寧守官、國凰生守宰守賽的可能性更大。“長樹岔譜中曾出現(xiàn)守官、守寧稱守宰、守賽二兄”的論據(jù),有些勉強(qiáng)。假設(shè)國鳳婚后先生幾女后再生守寧守官、國凰先生守宰守賽,守宰守賽年齡上比守寧守官大也是有可能的。且鳳凰兄相差僅僅三歲(“早于正德八年1513),生長子名曰國鳳,于正德十一年1516),生次子名曰國凰”)。至于“大房出小輩,小房出大輩的自然規(guī)律”作為依據(jù),也不是很有說服力。守官守寧后裔居住榆中北山的旱塬等地,相對守宰守賽后裔居住的條城川水地區(qū)來說,經(jīng)濟(jì)上欠發(fā)達(dá),族人的婚配年齡也就自然偏大,生育周期相應(yīng)較長,放在300年的時間跨度上來分析,守寧守官后裔的輩分,自然要比守宰守賽后裔的輩分大。目前榆中長壽岔、皋蘭豆家莊、靖遠(yuǎn)劉川三灘宗親的輩分,相對于條城地區(qū)宗親來說,普遍偏大。

  “誰是大房小房的問題”,也是金城魏氏四房各支系一直談?wù)摰囊粋€話題,在沒有充足證據(jù)的前提下,本次家譜編修中,按照各支老家譜的原有記載,分別記述。待今后有更詳細(xì)的資料出現(xiàn),再商議確定次序。

七:支派淵源

皋蘭豆家莊一支:《魏氏家譜》(豆家莊同治元年1862年版、魏登科)中記載:“長壽岔諱秉彝,字明常公,系我捷原公之堂孫也。其后人即今之庠生成意,字邁祖。與登舉登枝登魁中宗中元三輩等眾。與我北山豆家莊等,歲歲同至什川堡祖塋,拜掃壇場。且于咸豐九年(1859年)二月上旬,兩家立和合祭祖合同,輩輩結(jié)跡。按每年清明節(jié)前三日至川,前二日祭祖,勿得耽誤有罰”?!段菏霞易V》(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國)記載:“天啟四年1624),我守官公又置買王家岔、麥山岔山荒地土二處,并置買河口竇家莊、蔡家河、車水泉水田地各一處”、“光殿娶孔氏,生子三:長曰秉中,次曰秉正,三曰秉南。秉中秉正住居蔡家河,秉南住居竇家莊”。從以上記載中分析:皋蘭豆家莊一支和榆中長壽岔一支,每年清明節(jié)前二日,同在什川祭祖,說明這兩支都是同一先祖,都是守官公的后裔。這和目前長壽岔宗親流傳下來的在什川上墳祭祖的說法是一致的?!段菏霞易V》(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國)記載:“(守官公)復(fù)居什川。置買田地房屋各若干。娶郝氏,貨殖生涯,億則屢中,東成西就,日增月盛,幾有大發(fā)之景象焉”,守官公在什川生活居住,去世后葬在什川堡祖塋,其后裔每年清明節(jié)前二日拜掃祭祖,這也符合常理。

長壽岔和豆家莊老家譜上記載的先祖生卒時間上出入很大,本次家譜編修,豆家莊一支單獨記述。待后人詳考。

皋蘭蔡家河一支:《金城魏氏譜序》(大清同治四年1865年版魏華山)記載:“惟我高祖諱子頤,自大清順治年間遷移河口,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不墜先人。生子二:長曰銀榜,次曰興榜”?!段菏霞易V》(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國)記載:“光廷娶曹氏,生子二:長曰秉賢,次曰秉良。秉賢住居磨山岔,秉良住居河口”、“光殿娶孔氏,生子三:長曰秉中,次曰秉正,三曰秉南。秉中秉正住居蔡家河,秉南住居竇家莊”。

本次家譜編修,在征求蔡家河眾宗親意見的基礎(chǔ)上,蔡家河一支宗親系十一世諱秉中后裔,按此記述。

靖遠(yuǎn)劉川、三灘一支:續(xù)修《三合堂魏氏家譜》(魏育柏魏振鼎、1989年版)序言中記載:“一世祖前代居泥灣、什川、條城等地,不知有多少代矣”、“諱宗述(一世祖):二房,葬于條城紅峴溝。妻,葬于南山小灣兒”。經(jīng)考證:“南山小灣兒”在榆中縣哈峴鄉(xiāng)長壽岔附近,是魏氏先祖?zhèn)兊膫鹘y(tǒng)葬地。而王家岔,也不過十幾里山路。又據(jù)靖遠(yuǎn)劉川三灘宗親說:祖輩口口相傳,本支輩分和其他四房宗親比較,錯一輩人,究竟錯在哪里,一直沒有搞清楚。從十一世諱秉兆一支字輩分析:十三世為“宗”字輩,其他四房支系十三世都沒有“宗”字輩。據(jù)靖遠(yuǎn)三合十一世諱秉兆后裔、21世魏有富宗親講:其先祖十二世諱自樂后裔,遷居靖遠(yuǎn)劉川,后裔待考。綜合以上分析,靖遠(yuǎn)劉川、三灘一支系十一世諱秉兆三子、十二世諱自樂后裔。“宗”字輩為十三世。靖遠(yuǎn)劉川、三灘一支宗親輩分,其“育振其佳”字輩,應(yīng)為20世至23世。本次家譜編修,調(diào)整世次,不修改宗親的名字。本支宗親在給后裔取名字時,按照新排四房字輩取名。此論證,得到靖遠(yuǎn)劉川、三灘一支宗親普遍認(rèn)可,也得到十一世諱秉兆后裔宗親認(rèn)可。

八:遷徙

故土難離,沒有特殊原因,中國人是不愿意遷徙外地的。自四房先祖落腳條城至建國前,因發(fā)展生產(chǎn)、自然災(zāi)害、戰(zhàn)亂等原因,金城魏氏四房先祖,四處遷移,才有今天四房族人遍及條城、皋、靖、榆及寧夏的局面。

盡管族人對金城魏氏四房在條城最早的落腳點有爭議,我個人認(rèn)為,條城東灘細(xì)腰子(今青城鎮(zhèn)大園子)是金城魏氏四房最早的落腳點。目前,在細(xì)腰子生活居住的宗親有:十一世秉珩部分后裔、十一世秉璋部分后裔、十一世秉璞部分后裔,不過百戶。

八世守官公,于明朝后期,從條城東灘細(xì)腰子復(fù)居什川,其后裔居住長壽岔、王家岔、麥山岔、豆家莊、蔡家河、河口等地。

青城瓦窯子自然條件優(yōu)越,適宜發(fā)展農(nóng)業(yè)。瓦窯子宗親一支認(rèn)為七世秦祖最早在瓦窯子落腳。我個人認(rèn)為:明清時期土地私有,七世秦祖最早在瓦窯子置買土地,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可能性大。況且瓦窯子距離細(xì)腰子也就十里路程,在瓦窯子耕作并逐年擴(kuò)大生產(chǎn)規(guī)模,后在此居住,更符合邏輯。至九世守宰守賽,兄弟分爨,將瓦窯子的耕地及房產(chǎn),指派給守賽及其后裔,也有可能。歷史上,只有十世光先后裔在此生產(chǎn)生活,同為守賽次子光耀后裔,沒有在瓦窯子生活居住。截止今天,東灘大園子(細(xì)腰子)也有部分十一世秉珩的后裔,據(jù)他們講,先祖?zhèn)儾]有在瓦窯子生活居住過。由此可以分析得出:十一世秉珩、秉璉、秉珍、秉珮及秉珩的部分后裔,是在明末清初,逐年陸續(xù)從東灘細(xì)腰子遷居到瓦窯子的。

清朝康乾時期,社會穩(wěn)定,生產(chǎn)力發(fā)展,家族出現(xiàn)第一次遷徙高潮,也是以發(fā)展生產(chǎn)為主的遷徙??滴醭跄?,秉琳后裔,十二世遨泰公,從東灘細(xì)腰子遷居蔣家灣魏家溝,后乾隆年間,十四世承連公,遷居蔣家灣。秉璋后裔、秉璞后裔,在乾隆年間,從東灘遷居蔣家灣、黃崖口。靖遠(yuǎn)西灘十七世毛蘭公一支、靖遠(yuǎn)北灣十七世漢重一支,據(jù)其后裔說,這兩支是一個先祖,也是乾隆年間時條城遷居到靖遠(yuǎn)的。同時期,秉瑚后裔從細(xì)腰子遷居?xùn)|灘大野渚、鶯歌林、樺皮川麻林坪。秉珩后裔十四世承秀遷居強(qiáng)灣聶家窯。

清嘉慶(1796-1820)年間至清同治(1862-1874)年間,約七十年左右,條城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水煙產(chǎn)業(yè)發(fā)達(dá),經(jīng)濟(jì)增長迅速,四房人口規(guī)模不斷擴(kuò)大,四房族人往來于靖遠(yuǎn)、寧夏等地。至清同治年間回漢民族沖突,雖然條城地區(qū)受到的沖擊較小,但是靖遠(yuǎn)地區(qū)受到的沖擊很大,人口銳減三成,土地荒蕪。加之同治年間遭遇連年大旱,民不聊生。清同治年間至民國初年,四房族人,為了生存,從條城遷居靖遠(yuǎn)、寧夏的宗親很多。目前居住在靖遠(yuǎn)地區(qū)和寧夏的宗親,絕大多數(shù)是這期間遷徙的。這也是四房族人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遷徙。同時,也奠定了靖遠(yuǎn)地區(qū)是金城魏氏四房第二故鄉(xiāng)的基礎(chǔ)。

九:老家譜

我個人的理解:一部好的家譜,會如實的記錄家族的發(fā)展、遷徙歷史,簡明的記述族人的生卒葬地生育狀況等基本信息。族人的基本信息,也就是給族人寫一個小小的簡介,有百十個字也就很多了。家譜的質(zhì)量,取決于組織者的能力,撰稿人的文化素養(yǎng),對家族歷史的把控,對同時期國家的發(fā)展和社會進(jìn)步的理解。從時間上講,不僅要熟知歷史知識,還要把握生育規(guī)律。從空間上講,要有一定的天文地理知識。一般來說,修譜人對上兩輩和下兩輩的記述和對同一時代族人的記述,是真實可信的。超過這個時限,如果沒有原始憑據(jù),其真實性將大打折扣。所以,家譜就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說法。在明清時期,因為印刷技術(shù)的限制,家譜一般都是孤本。家譜的管理,都是父傳子、子傳孫。家族里沒有特殊事件,家譜是不會輕易請出的。加之古代交通不便,經(jīng)濟(jì)落后,社會動蕩,族人之間聯(lián)系較少,個別宗親之間有成見,修家譜人好大喜功,夸大事實等原因,會造成家譜編修質(zhì)量的下降。下面,我就金城魏氏四房的幾部老家譜,談?wù)勎业挠^后感。

(一)榆中長壽岔家譜

榆中長壽岔家譜《魏氏家譜》(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國),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金城魏氏四房家譜。編撰人:十世魏光朝、魏光國兄弟四人,成譜于清康熙三年清明節(jié)至十月寒衣節(jié)。家譜中對八世國字輩和十一世秉字輩的記述,基本是真實可信的。對始祖魏貴至八世國鳳國凰的世系記錄,禁不起推敲。對魏氏四房家族發(fā)展史,有簡單明了的記錄,值得參考。如:從三世魏成公至七世魏秦公,四房“一門五代軍戶”的事實,家譜中只記錄了三輩,也沒有明確說是什么時候脫離軍籍的。三世魏成“自宣德元年1426),賊匪作亂,拔夫用力”至七世魏秦“秦兵役十三周,申請退伍”,經(jīng)歷了明朝永樂至嘉靖(1522-1566)十個皇帝,約140年。140年生于三代人,平均每代人生育周期45年左右,是不符合正常生育周期的。生育五代人,平均28歲左右,是符合生育周期的。另外,古人一般采用天干地支紀(jì)年和皇帝年號紀(jì)年。從三世魏成至家譜編修的康熙三年,經(jīng)歷了明朝14個皇帝,清朝2個皇帝,如果沒有基本的歷史知識和過硬時間觀點的,是很容易出錯的。再如:家譜中對國鳳國凰的生卒記錄的很詳細(xì),國鳳生于明正德八年(1513),卒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享年100歲;國凰生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享年93歲。兄弟二人,一個百歲,一個93歲,擱在明代,生產(chǎn)力低下生產(chǎn)資料匱乏的社會怎么看都覺得不真實。

(二)關(guān)于條城地區(qū)的老家譜

現(xiàn)存條城地區(qū)的老家譜,大都成譜于清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年間,尊七世魏秦公為條城始祖。從魏貴祖至魏竹公,六輩先祖,只在序言中偶爾提到,世系也不明晰?,F(xiàn)存的家譜有:《魏氏族譜》(秉璋一支、道光十年1830年、魏九闡);《魏氏追遠(yuǎn)報本譜志》(咸豐七年1857年譜、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魏昌期抄錄);《魏氏族譜》(秉璋一支、咸豐八年1858年三月初八日記)等。據(jù)青城東灘、瓦窯子宗親講,他們的老家譜都?xì)в谏鲜兰o(jì)六七十年代。清朝咸豐年間,條城地區(qū)水煙產(chǎn)業(yè)發(fā)達(dá),經(jīng)濟(jì)增長迅速,修建家廟編修族譜蔚然成風(fēng)。我翻閱了收集到的這個時期的老家譜或者老家譜的抄錄本,對榆中縣哈峴鄉(xiāng)長壽岔《魏氏家譜》(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國)的家譜只字未提。八世國鳳生守宰守賽,國凰生守官守寧。守寧生一子:光前。這和長壽岔家譜記載相差很大。且道光十年十六世魏九闡公和咸豐七年十七世諱津蘭公編修的家譜,對八世、九世先祖的記載完全不同。我個人分析,是當(dāng)時編修家譜時,沒有收集到長壽岔的家譜資料,所以,對始祖魏貴至十世光字輩先祖?zhèn)兊挠涊d,很簡略。對六世竹公、八世國鳳國凰的記載,沒有長壽岔的家譜詳細(xì)。畢竟,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家譜,要比清道光、咸豐年間的家譜,時間上要至少要早150多年。如果當(dāng)時的家譜編修人:十六世魏九闡公、十七世魏津蘭公等先祖?zhèn)?,見到長壽岔家譜關(guān)于四房先祖?zhèn)兊挠涊d,以他們對先祖的敬仰和家族的熱愛,一定會大書特書的。所以,我個人認(rèn)為:相比較長壽岔的家譜,對十世以上先祖?zhèn)兊挠浭?,真實性和可信度,都沒有長壽岔家譜高。

(三)皋蘭豆家莊、蔡家河家譜

《魏氏家譜》(豆家莊同治元年1862年版、魏登科),這部家譜對我最深的影響是,十一世以上先祖的記述,很詳細(xì),邏輯性強(qiáng),真實的讓人無從懷疑。此譜和條城地區(qū)咸豐年間家譜先后而成,序言中只字未提長壽岔康熙三年家譜。此譜序言中記載有十三世助字輩先祖的一段往事?!?/span>后有南山長壽岔,從堂祖助藩公”,助藩公是十一世秉彝公三子、十二世自達(dá)公之子。說明,豆家莊和長壽岔都是守官公后裔。然而,此譜支系錄中,九世是聯(lián)英聯(lián)祖,只字未有守官公守寧公名諱。和長壽岔譜中記載的守官公生卒對照分析,出入很大。其家譜資料來源,原譜中也沒有說明。

皋蘭蔡家河《金城魏氏譜序》(大清同治四年1865年版魏華山),是在清同治年間回匪作亂的時候成譜的。從“惟我高祖諱子頤,自大清順治年間遷移河口,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不墜先人”開始記述的。子頤之父是誰,沒有交代。雖然序言相關(guān)資料中有長壽康熙三年的家譜序言,也沒有對子頤之父是誰分析論證。另外,世系表中記載:守寧生光晉,光晉生秉綬、秉紳,住北山古澗灘。這和長壽岔譜中記載相互矛盾,為什么這么記載、依據(jù)是從何而來,此譜都沒有交代清楚。

十:族長

老家譜中有記載的金城魏氏四房族長:

魏承國(十四世):十一世秉珩后裔,相文公三子,字:順廷,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十二月初六日吉時,卒于嘉慶十九年(1814年)正月二十三日申時,葬于達(dá)子灣老厝。“翁之為人賦性剛直,治家勤儉而于公事,頗能出頭,即如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間閤族建修祠堂,翁之力居多,及壽至八旬有余,年高而其德彌邵故屢應(yīng)族長。而閤族老幼,莫不信服,非翁之剛直過人,何以能此。余稍有知識而翁猶督率閤族多年,(此處殘缺無文)髦,而不倦。余于翁見之,故謹(jǐn)錄于此,永垂不朽”。宗孫魏九闡(魏福杰)杏圃氏沐浴拜。(《魏氏族譜》秉珩一支、聶家窯,魏玉柱)。

登闕十五世十一世秉珍后裔,承愷公五子,壽官,生卒待考,耆壽,葬于青城韃子灣父厝東北蝎子山下立祖。創(chuàng)立并主持“六合會”,為族正多年。清道光三年(1823年),帶領(lǐng)族人,將細(xì)腰子廟院較小的家廟,搬遷到瓦窯子。重建后的家廟,規(guī)模宏闊、氣派,并設(shè)有鐘鼓樓,以慰祖靈。因秦祖是“一門五代軍功戶”,而受到明嘉靖皇帝嘉獎的“秦卿”,秦祖是較早定居條城的始祖,家廟就是為秦祖而建,理應(yīng)受到如此之高的待遇。這也成為當(dāng)時對河兩岸規(guī)格最高的家廟之一(現(xiàn)在瓦窯子小學(xué)即舊址)。建成后,公以家廟為依托,辦義學(xué),教導(dǎo)有方,培育出來一個武舉人,五個貢生,秀才多人。使魏氏四房在文化發(fā)達(dá)的條城名盛一時,被列為望族之一。其中武舉:魏駿聲,貢生:魏繼侯、魏繼儒、魏繼舜、魏元璥、魏繼文等。(瓦窯子二十一世其耀敬考)

法泗十一世秉珍后裔,登柱公長子,生卒待考。家長,戶為族首數(shù)年。(《魏氏追遠(yuǎn)報本譜誌》、二十世魏昌期、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抄錄譜誌)

侯(十一世秉珍后裔,福昌公三子,字:玉屏,號:錫九,歲貢生。掌魏氏四房族正多年,人稱:“老家長”。公主持族務(wù)工資、嚴(yán)明。處理與他族矛盾有方得法,講究謀略。在條城地區(qū),卒內(nèi)外聲望極高,是有名的猴“侯老爺”。公寫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長小楷,條城街無人能比。公承祖志,辦義學(xué)。歲貢生魏文修、附貢生魏益堂、孝廉方正魏紫垣等人,都是其門生。清末廢除科舉,省政府派楊漢公先生興辦學(xué)堂。公積極參與青城書院的改制,并成為七大校東之一。為青城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貢獻(xiàn)。(瓦窯子二十一世其耀敬考)

英(十八世十一世秉珍后裔,繼侯公長子,字:樂三,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卒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三日,葬于瓦窯子顧家灣。自幼失,聰穎好學(xué),知書達(dá)理,人品出眾,為弟妹之表率。青年時翰林羅經(jīng)權(quán)識其才,隨羅翰林赴山東、北京等地公干多年,實為羅翰林之師爺、臂膀。后回鄉(xiāng)接任族長,主持族務(wù),地方威信極高,人稱:“老人頭”。公任族長期間,本族人口發(fā)展極快,遍布南山、北山、靖遠(yuǎn)、條城等地。但各地族人一直凝聚在以老家廟為中心的族長周圍,齊心協(xié)力,發(fā)展本族事業(yè)。我族人在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jì)基礎(chǔ)之上,學(xué)業(yè)、商業(yè)、運輸業(yè)、手工業(yè)等,都有長足發(fā)展。(瓦窯子二十一世其耀敬考)

十一:條城落腳點

  金城魏氏四房先祖最早在條城的落腳點,現(xiàn)存的說法有兩種:東灘細(xì)腰子宗親認(rèn)為,四房先祖來最早來條城落腳居住在東灘細(xì)腰子,理由是:四房在條城的家廟最早蓋在細(xì)腰子,十一世秉字輩中,秉瑚秉瑜秉璋秉琳秉璞及部分秉珩的后裔都在細(xì)腰子居住或是從細(xì)腰子遷移出去的。瓦窯子宗親認(rèn)為,七世秦公服役十三年后,在條城邊墻頭(瓦窯子)住坐,秦公為條城東灘始祖。瓦窯子是四房先祖來條城后最早居住的地方,“毓莪公丁憂畢,率其子孫移于紅水、永臺等處,惜無營業(yè)可就。遂又移于條城瓦窯子興家立業(yè),頗得如愿”(青城鎮(zhèn)瓦窯子《魏氏四房家譜》譜序魏尚檀、魏尚楠2005版)

現(xiàn)存金城魏氏四房居住條城的記載有三:(一)三世諱成公,“自宣德元年1426),賊匪作亂,拔夫用力,公而忘私,國而忘家,危難不避艱險,備當(dāng)臥薪嘗膽,勇節(jié)不變,堂堂志氣,超冠三軍,為國若此,真忠烈也,遂授千戶之職”(《魏氏家譜》(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國)下同)。“迨毓莪公丁憂畢,即率其子竹公,移于紅水、永臺等處,惜無營業(yè)可就。又移于一條城之東灘細(xì)腰莊,興家立業(yè),頗得如愿”?!爸窆溃y秦妣,遂到東灘居住,家道興隆,衣食豐足”。(二)“至秦,為毓莪之曾孫———秦從黃河下游至狄青城燕山坡居住。后輩造磚建筑,俗明瓦窯村”(《魏宗傳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丁卯1987年陽春)。(三)“秦祖移居條城,名為古青城,軍民為業(yè)。故之日,仍塟于什川老厝內(nèi)。秦祖以為條城東灘始祖也。生子二曰國鳳、國凰,住條城邊墻頭住坐”(《魏氏追遠(yuǎn)報本譜志》序錄1943年魏昌期抄錄“四房祖諱秦,系成祖之七世孫,毓莪之曾孫,生國鳳國凰。于明代遷移自什川堡,住居一條城,軍民為業(yè)”(《魏氏族譜》道光十年1830年版、秦祖十世孫魏九闡主編)。從已知的家譜資料和目前魏氏四房宗親在條城地區(qū)居住的實際來分析:秦祖十世孫魏九闡主編清道光十年《魏氏族譜》1830年版中,沒有提及長壽岔康熙三年(1664年)家譜,類似的情況在清朝咸豐年間編修的族譜中都沒有提到。由此我個人推斷:條城地區(qū)在咸豐年間編修四房族譜時,長壽岔《魏氏家譜》(清康熙三年1664年版、魏光朝魏光國)就沒有收集到。如果看到長壽岔的家譜,以執(zhí)筆先祖?zhèn)儗易鍤v史熱愛和嚴(yán)謹(jǐn)?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一定會大書特書的。本次家譜編修過程中,我和個別瓦窯子親房探討過這個話題。我問了一個問題:假設(shè)瓦窯子是先祖?zhèn)冏钤绲穆淠_點,那么,在東灘細(xì)腰子居住的秉瑚秉瑜秉璋秉璞及部分秉珩后裔的宗親,是什么時候從瓦窯子搬遷到細(xì)腰子的?瓦窯子親房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從時間跨度上來講,康熙三年1664年的家譜,比道光十年1830年的家譜早近150多年,同時,也對四房先祖居住條城的歷史寫的很詳細(xì),我個人認(rèn)為:長壽岔康熙三年(1664年)家譜記載可信度更高。

金城魏氏四房在條城最早的落腳點,一直是一個討論話題。不管最早落腳在哪里,我們都是金城魏氏四房后裔,家族的和諧團(tuán)結(jié)是第一位的,不能因為這個話題而產(chǎn)生分裂和矛盾。如果今后有更充足的依據(jù)出現(xiàn),這個話題也可以繼續(xù)討論。

十二:待解之謎

金城魏氏四房家族史,有很多無法解釋的地方,就我個人發(fā)現(xiàn)的,羅列出來,供宗親們討論:

(一)自三世成公至七世秦公,一門五代軍戶。三世成公、四世毓莪公官職“千戶”,蘭州有鋪面田產(chǎn)等。七世秦公“曾封秦卿軍參之職,國有食祿”。從這些字面上分析,在這五代先祖時期(前后約140年),也算是比較殷實家庭。但是,相對于大、二、三、五房來說,人口發(fā)展緩慢,基本都是五代單傳。這一點,我總是覺得不大可信,但是,也無從考證。

(二)皋蘭什川、泥灣,是金城魏氏的發(fā)祥地,川水地區(qū),人杰地靈。自四世毓莪公在條城落腳,后守官公復(fù)居什川,什川泥灣一直是大、二、三、五房宗親居住,為何不見四房一支人在此生活居住。

(三)皋蘭蔡家河《金城魏氏譜序》(大清同治四年1865年版魏華山)中記載:“(毓莪公)其后裔多居住紅水、永臺、條城、東灘、后山、長樹岔等處”。景泰縣的紅水、永臺有沒有四房后裔居住,本次家譜編修,沒有發(fā)現(xiàn)。

(四)《魏氏家譜》(豆家莊同治元年1862年版、魏登科)記載:“只見有魏寧魏秦,伯仲難分。秦祖生二子:國鳳、國凰。今之條邑東灘、南山、麥山岔及其后裔。寧祖生子亦未可詳”,魏寧和魏秦是伯仲難分的兄弟嗎?魏寧有沒有后裔?

(五)魏家臺譜誌抄來的《錄魏氏宗祖考原誌》中記載:“毓峩之曾孫:諱魏秦,生子二:長曰國鳳,次曰國凰,二人生子曰:守官、守寧、守宰、守賽、守柏、守宏、守安等,其后人皆因祖陣亡”。長壽岔康熙三年譜中為啥沒有“守柏”、“守宏”、“守安”的名字,他們又是什么時候陣亡的?

(六)十世光前、光晉、光玉的世系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

(七)什川乾隆四十年(1775年)立的川五房始祖魏乾公的碑,為什么落款處把四房放在最后面,一直沒有明確答案

(八)目前皋蘭縣河口鎮(zhèn)居住的二十一世魏清友及其居住阿干鎮(zhèn)的親房,既不是豆家莊一支、也不是蔡家河一支,他們的先祖究竟是哪位先祖。

金城魏氏四房家譜》主編:

金城魏氏四房諱貴祖廿世孫:魏振蒼 沐手謹(jǐn)撰

甘肅條城水川蔣家灣魏家溝:

公元二〇一七年八月歲次丁酉年閏六月·銅城白銀


上述內(nèi)容為轉(zhuǎn)載或編者觀點,不代表本站意見,不承擔(dān)任何法律責(zé)任。如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錦秋文譜

錦秋文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錦秋修家譜

錦秋修家譜

掃一掃關(guān)注

掃一掃,手機(jī)訪問

掃一掃,關(guān)注我們